[实用新型]拉线式位移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4365.0 | 申请日: | 200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3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杰 |
主分类号: | G01B7/14 | 分类号: | G01B7/14;G01B5/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461415***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线 位移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两个物体相对位移的测量过程中,探测位置的传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包括绝缘外壳、电位器、线轮、蜗簧和拉线。线轮与电位器通过转轴联接,外壳上有出线孔,拉线从出线孔中伸出,电位器的两端接测量电源,由于线轮转数有限,测量距离较大时,线轮的直径较大,体积大,成本高;由于线轮与电位器同轴,电位器旋转的圈数较多,摩损严重量,相应缩短了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它不仅体积小,成本低,而且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包括绝缘外壳、拉线、线轮、转轴和电位器,转轴与电位器轴固定联接,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一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由主动齿轮、倒”凸”形齿轮和从动齿轮构成,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联接,还包括一主动轴,主动齿轮和线轮固定在主动轴上,一蜗簧中心端与主动轴联接、外端固定绝缘外壳内;所述主动齿轮的直径小于倒”凸”形齿轮的大轮的直径,倒”凸”形齿轮的小轮直径小于从动齿轮的直径;主动齿轮与倒”凸”形齿轮的大轮啮合,倒”凸”形齿轮的小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所述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绝缘外壳由盒体、上盖和底盖构成,盒体内一隔板将盒体分为上、下腔室,在隔板上有主动轴孔、转轴孔和齿轮轴盲孔,主动轴、转轴与隔板枢接;主动轴两端分别与上盖、底盖的轴盲孔枢接,转轴的上端与上盖的轴盲孔枢接,倒”凸”形齿轮的轴与上盖、隔板上齿轮轴盲孔枢接;线轮与位于下腔室内的主动轴固定联接,位于下腔室内的隔板上有四个空心柱,还包括一盖板,盖板的一侧有四个销柱、另一侧有四个支撑柱、中心有一枢轴孔,销柱与空心柱扣合,支撑柱与底盖固定联接,在盖板与底盖的空间内安装蜗簧,蜗簧中心端与主动轴联接、外端与支撑柱联接;电位器的轴与从动轴端部固定联接。
所述的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其特殊之处在于:主动轴通过轴承与上盖的轴盲孔、隔板上的主动轴孔、盖板上的枢轴孔及底盖上的轴盲孔枢接;转轴通过轴承与上盖的轴盲孔、隔板上的转轴孔枢接;倒“凸”形齿轮的轴通过轴承与上盖、隔板上的齿轮轴盲孔枢接。
本实用新型拉线式位移传感器,还包括一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由主动齿轮、倒”凸”形齿轮和从动齿轮构成,从动齿轮与转轴固定联接,还包括一主动轴,主动齿轮和线轮固定在主动轴上,一蜗簧中心端与主动轴联接、外端固定绝缘外壳内;所述主动齿轮的直径小于倒”凸”形齿轮的大轮的直径,倒”凸”形齿轮的小轮直径小于从动齿轮的直径;主动齿轮与倒”凸”形齿轮的大轮啮合,倒”凸”形齿轮的小轮与从动齿轮啮合。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将现有技术中,电位器随线轮进行一圈或多圈转动,转换为线轮多一圈或多圈转动、电位器的轴一圈转动,减少了电位器的转数,减少了电位器的摩损,相应延长了电位器的使用寿命;线轮的体积较小,减小了绝缘外壳的体积。故它不仅体积小,成本低,而且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盒体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盒体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盖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盖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盖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拉线式位移传感器包括绝缘外壳1、拉线(图中未示出)、线轮7、转轴3和电位器8,转轴3与电位器8轴固定联接,拉线从绝缘外壳上的出线孔中伸出。还包括一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由主动齿轮4、倒”凸”形齿轮5和从动齿轮6构成,从动齿轮6与转轴3固定联接,还包括一主动轴2,主动齿轮2和线轮7固定在主动轴2上,一蜗簧9中心端与主动轴2联接、外端与绝缘外壳1联接;所述主动齿轮4的直径小于倒”凸”形齿轮5的大轮51的直径,倒”凸”形齿轮5的小轮52直径小于从动齿轮6的直径;主动齿轮4与倒”凸”形齿轮5的大轮51啮合,倒”凸”形齿轮5的小轮52与从动齿轮6啮合。
所述绝缘外壳1由盒体1A、上盖1B和底盖1C构成,盒体1A内一隔板1C将盒体1A分为上、下腔室,隔板1C与盒体1A一体化制成,如图2、图3所示,在隔板1C上有主动轴孔1D、转轴孔1E和齿轮轴盲孔1F,主动轴2、转轴3分别通过轴承12与隔板1C上主动轴孔1D、转轴孔1E枢接;如图4所示,上盖1B上有与主动轴2、转轴3配合轴的轴盲孔1B1,与倒”凸”形齿轮5的轴配合的齿轮轴盲孔1F;图5所示,底盖1C上有与主动轴2配合的轴盲孔1B1;主动轴2两端分别通过轴承12与上盖1B、底盖1C的轴盲孔1B1枢接,转轴3的上端与上盖1B的轴盲孔1B1枢接,倒”凸”形齿轮5的轴53两端通过轴承12与上盖1B、隔板1C的齿轮轴盲孔1F枢接;线轮7与位于下腔室内的主动轴2固定联接,如图3所示,位于下腔室内的隔板1C上有四个空心柱1H,如图6所示,还包括一盖板10,盖板10的一侧有四个销柱101、另一侧有四个支撑柱102、中心有一枢轴孔103,主动轴2与枢轴孔103通过轴承枢接,销柱101与空心柱1H扣合,支撑柱102与底盖1C固定联接,在盖板10与底盖1C的空间内安装蜗簧9,蜗簧9中心端与主动轴2联接、外端与支撑柱102联接;电位器8的轴与从动轴3端部固定联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杰,未经张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43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开关机构
- 下一篇:一种可变长度编码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