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供升降机用的双轮曳引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4331.1 | 申请日: | 2006-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1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荣;刘福祥;梁兆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福祥;张广荣 |
主分类号: | B66B11/04 | 分类号: | B66B11/04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南海智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国杰 |
地址: | 528200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机 双轮 曳引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用升降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钢丝绳提升的升降机的曳引机。
背景技术:
以钢井架作为导轨架,内含钢丝绳提升吊笼的施工升降机,在国内、特别是在广东和港澳地区使用广泛,已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广东首先把室内电梯和矿山提升机使用的单轮曳引机(矿山摩擦绳轮提升机)的原理结构与钢井架钢丝绳提升的升降机组合使用,效果较好。但仅用于载货,未能用于载人。室内电梯载人使用已超过150年历史,矿山提升机用单轮曳引机(摩擦绳轮提升机)载人载货也历史长远,单轮曳引机配以相应的防断绳等防坠安全装置,可靠实用。
但是多年的使用经验表明,单轮曳引机钢丝绳穿绕曳引轮后平行绕出时,其包角为180°,钢丝绳与曳引轮绳槽的摩擦面只有半个圆周。再加上工地的露天使用条件和较粗糙的曳引机加工制造工艺,易造成单轮曳引机容易打滑,因打滑致使钢丝绳磨损比卷扬机严重,钢丝绳寿命短、易断绳,带来安全瘾患;因打滑升降机吊笼平层控制也难以准确。加之还未有解决相应的防坠安全装置问题,因而至今在广东还未有可供载人载货的钢井架钢丝绳提升的施工升降机产品供应工地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增大钢丝绳对曳引轮包角解决钢丝绳对曳引轮容易打滑问题的供升降机用的双轮曳引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供升降机用的双轮曳引机,其特点在于:包括有两个同转向、同转速、同结构的曳引轮,曳引轮上加工有供每条钢丝绳穿绕用的绳槽,且绳槽的数量不少于两条。
本实用新型电动机通过减速传动装置驱动两个相同结构尺寸,相同转速转向的曳引轮时,由钢丝绳拉力在曳引轮上引起的正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曳引力)使钢丝绳随曳引轮转动,实现吊笼的升降。包角越大,打滑的可能性越少,曳引轮与钢丝绳相对滑动减少,相互摩擦的磨损就越少,钢丝绳和曳引轮的使用寿命就会延长。因打滑引致的不利影响就可降低到最低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曳引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曳引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曳引机的俯视图;
图4是双轮曳引机钢丝绳的穿绕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有两个曳引轮1、2,三个齿轮3、4、5组成的齿轮组,减速箱6、制动器7、电机8。两个曳引轮1、2分别通过传动轴与齿轮3、5连接,齿轮4与减速箱6的输出轴连接,减速箱6的输入轴与制动器7的联轴器连接,电机8与制动器7的联轴器连接。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本实例使用两条钢丝绳,因此,每个曳引轮成型有两组绳槽共四条绳槽,也就是说曳引轮1上的两个绳槽1a、1b和曳引轮2上的两个绳槽2a、2b供一条钢丝绳穿过,另外一组绳槽供另一条钢丝绳穿过。工作时,首先电动机8起动,同时制动器7打开,通过减速箱6的减速,再经齿轮组传动迫使两个曳引轮1、2工作。
另外,两个曳引轮也可以通过各自的传动装置独立传动,只需保证曳引轮结构、转向、转速相同,传动装置可以是机械传动或液压传动等。
下面结合附图4,对一条钢丝绳的绕法进行详细说明(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绕法与一条相同,只是分别独立绕过即可),首先将钢丝绳11的一端通过导轮组12与施工升降机的吊笼13连接,钢丝绳11的另一端经90°包角绕过第一个曳引轮14的第一条绳槽14a的底部,然后该端经180°包角绕过第二个曳引轮15的第一条绳槽15a的底部后,再进入第一个曳引轮14的第二条绳槽14b的顶部,经过180°包角由其底部绕入第二个曳引轮15的第二条绳槽15b经90°包角绕出,最后经导轮组连接对重,实现吊笼13的升降运动。当钢丝绳两端穿绕后,不平行输出(或两端靠近或两端分开)时,包角的大小比540°或大一些,或少一些,都不影响实际使用效果。综上所述,双轮曳引机上每条钢丝绳经过两对以上绳槽绕出后,其包角可为现用的单轮曳引机的包角三倍以上,明显减少打滑。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福祥;张广荣,未经刘福祥;张广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4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