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材连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3778.7 | 申请日: | 200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59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福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福壮 |
主分类号: | F16B7/00 | 分类号: | F16B7/00;F16B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华辉 |
地址: | 52910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材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管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存的将管材连接成框架的方法,如中国专利ZL2004800107520中所述的用于连接支杆的连接元件,包括一个中心元件及从中心元件伸出的耦联元件。至少一个耦联元件具有一个旋转圆柱形的基本形状,该基本形状具有至少一个耦联空隙,其中一个耦联空隙通过一个基本上垂直于圆柱体轴线延伸的横槽并通过一个平行于圆柱体轴线的从耦联元件的一个端面一直通向横槽的纵向槽构成。支杆端部上有止锁元件,从管壁开始向径向上伸进管的中腔里面。配合时,只需将止锁元件延纵向槽滑入,到达横槽后,将止锁元件延横槽方向滑动,利用横槽对止锁元件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支杆在中心元件上的固定。
这种方法有如下缺点:因仅采用旋转卡式定位,而没采用螺纹连接,因此连接不够牢固;安装时,通常将两端连接元件固定,再卡入并旋转支杆,此时支杆两端旋向一致,因此支杆两端对应的耦联元件的横槽必须依据止锁元件的位置而设置,若没设置好,则无法进行装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且组合自由度高的管材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材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和连接杆;其中连接件包括中心元件及从中心元件伸出的多个件连接部,连接杆端部设有杆连接部;件连接部和杆连接部套接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互套接的件连接部及杆连接部中,其中一个为带有周向定位空隙的轴状连接头,另一个为供连接头插入的连接套;连接套壁上设有贯穿壁厚的定位件插入孔,定位件从该孔放入,其端部顶在定位空隙内。
所述的定位空隙为位于连接头表面的环槽,即连接头外表面以轴线为中心的360度槽,这种设计便于加工,便于安装。当然也可设置成非环形的,即不足360度的,只需满足能将定位件端部放入即可。
所述的定位件插入孔为螺纹孔,定位件上设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螺纹。
所述的中心元件为一圆管,该圆管内设有带孔隔板。
所述的件连接部有两个,两连接部的轴线相互垂直。
所述的连接套的端部设有一套接槽,连接头外圈设有环套;套接槽外表面圆柱面直径等于环套内表面圆柱面直径。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将管状连接杆连接在连接件上,只需将对应的管连接部和件连接部套接配合,旋入定位件,使定位件的端部卡入定位空隙中以实现轴向定位,操作方便,且各部件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比较耐用。
2、件连接部在中心元件上设置灵活,可在同一平面上的任意角度进行设置。一般设置在平行于水平面的平面上0度、90度、180度、270度的位置,以实现同一平面内从一个连接件延伸出的两连接杆、三连接杆和四连接杆的连接。
3、中心元件为一圆管,该圆管内设有带孔隔板,可便于竖直方向上的连接杆的安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拆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应用本实用新型将管材连接成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至图3所示的管材连接结构中,由连接件1及连接杆2组成。
连接件1具有由中心元件13伸出的多个件连接部11(此处为两个相互垂直的),件连接部11间设有支承板材(如玻璃板、木板等)的支片。其中中心元件13为一圆管,圆管内设有带孔隔板131。件连接部11为一连接套111,其端部设有用于套接的套接槽113,连接套111套壁上设有供定位件放入的带有螺纹的插入孔112(当采用销定位时,该孔也可以不带螺纹,只是紧固性降低)。
连接杆2主体部分为管材,其两端部设有杆连接部21。杆连接部21为带有周向定位空隙的连接头211,连接头211外圈设有用于套接的环套214。此处的定位空隙为一环槽212;此定位空隙也可设置为能够容纳定位件3端部的孔,因装配时该孔需对齐定位件插入孔112,故此时的装配不及环槽212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福壮,未经李福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37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便携带输液架
- 下一篇:点滴侦测器的光电感应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