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红外发热软板在审
| 申请号: | 200620153474.0 | 申请日: | 2006-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01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 发明(设计)人: | 全炳泯;南明;朴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葫芦岛东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36 | 分类号: | H05B3/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25001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发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体板材,确切地说是一种远红外发热软板。
技术背景
到目前为止,诸如PE板、EVA板等软体板材已在家具、建筑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类材料通常均采用单层结构形式,主要用作建筑物表面装饰以及家具制作材料等,普遍存在使用功能比较单一,应用范围也比较窄小的缺陷,以致难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远红外发热软板,以便增加软体板材的使用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一层PE膜、一层PE发泡膜和一个发热层构成;发热层由碳纤维网片和联接在该网片上的若干金属丝带组成,该金属丝带构成电源输入导线;发热层位于PE膜与PE发泡膜之间,并使三者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
上述碳纤维网片由若干条纵、横网线编织而成,各纵向网线由单支线束构成,各横向网线由双支线束构成,并使该双支线束在相邻的两条纵向网线之间形成交叉。
上述PE膜的外表面上铺设一层EVA膜,并使两者的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
上述PE膜的外表面上铺设一层PVC膜,并使两者的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
本实用新型实现后,由于它即能用作家具制作及建筑物装饰材料,同时又能在联接外部电源的条件下,对外释放远红外热能,起到供暖作用。因而,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使用功能更为齐全,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的优点,有利于更好满足广消费者使用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层的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由图可见,本实用新型由一层PE膜1、一层PE发泡膜3和一个发热层2构成;该发热层的具体结构形式如图3所示,它分别由碳纤维网片5和联接在该网片上的若干金属丝带即由细金属丝编织而成带状体4组成,该金属丝带构成电源输入导线;发热层位于PE膜1和PE发泡膜3之间,并使三者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碳纤维网片5的结构型式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该网片由若干条纵、横网线6、7编织而成,各纵向网线由单支线束构成,各横向网线由双支线束构成,并使该双支线束在相邻的两条纵向网线之间形成交叉。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当所述纵、横网线之间采用其它编织联接方式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横网线均由渗挂了纳米碳粉的棉纤维线束构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当该网线直接采用碳纤维线束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上述任意一条电源输入导线的金属丝带4均由若干细铜丝组成。同时,为使本实用新型取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还在该铜丝的表面上设置了锡包层。当然,不设置该锡包层或者当上述铜丝有其它金属丝代替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使用。
在实际生产中,发热层有两种制造方法:
一是直接利用碳纤维线束编织网片,同时利用柔软的细铜丝或其它金属丝在网片上编织出若干金属丝带,使之形成电源输入导线,并使各金属丝带之间保持设定的间距,此间距的取值范围通常控制在600mm~1500mm之间。
二是利用棉纤维线束编织成网片,同时利用柔软的细铜丝金或其它金属丝在网片上编织出若干金属丝带,使之形成电源输入导线,并使各金属丝带之间保持设定的间距,该间距的取值范围通常控制在600mm~1500mm之间;再将该网片与金属丝带的组件置入纳米碳粉配制液中充分浸泡后,取出烘干。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能够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它还可以在前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出如下两种改进:
第一种改进方式如图4、图5所示。由图可见,它是在图1中PE膜1的外表面上铺设一层EVA膜8,并使两者的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这种实施方式主要适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侧面即EVA膜所在一侧表面的耐热及隔热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
第二种改进方式是在图1中PE膜1的外表面上铺设一层PVC膜,并使两者的相邻表面之间热压合联接。这种实施方式主要适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侧面即PVC膜所在一侧表面的绝缘性能以及抵抗高电压击穿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葫芦岛东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葫芦岛东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34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双光源智能矿灯
- 下一篇:汽车制动冷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