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52043.2 | 申请日: | 2006-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4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忠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金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震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使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结构倾而不垮,提升建筑物结构防震效果的防震同力接头。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师所熟知的钢筋抗压强度较混凝土高十倍,抗拉强度更高达百倍。所以利用钢筋与混凝土合用,以达到抗拉强度较高又经济的效果。而迄今在钢筋间的十字连接仍采用「细铁丝绞紧法」及「电焊法」,此二法接点的抗拉与抗剪强度均小于3000磅/每接点,远低于混凝土的凝固强度约5000磅/吋。虽佐以外勾圈、内撑、反弓等补救措施,亦因接点未确实紧固,等于需依靠混凝土凝固。以致历次的大地震灾难中造成整座建筑物塌垮埋尸的惨重损害,现场均呈混凝土碎裂、钢筋则形成单条散脱;此情况证明钢筋经纬接点确需增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防震同力接头,其可使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结构倾而不垮,提升建筑物结构的防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使用于钢筋混凝土的防震同力接头,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两对合型接片,每一接片具有一中心孔,两接片的相对接触面由中心孔向二端等距延伸,每一接片的二端分别内凹成型有一与钢筋同应力作双十字或平行连接的接触凹槽,一螺栓紧固两接片。
前述的防震同力接头,其中每一接片两侧均设有数个连续的接触凹槽。
前述的防震同力接头,其中每一接片由数个段落接片一体成型,每一段落接片具有一中心孔。
本实用新型的「防震同力接头」是依钢筋相同以上的应力作钢筋经纬连接固定的装置。它将单条钢筋连锁成钢筋网、钢筋笼,使之构成同力的整体。以「整体弹性」巩固混凝土,进而发挥抗「类动态反复剪力」功能,确实提升建筑物结构的防震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使用于7号以上粗钢筋的形状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与钢筋采双十字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与钢筋采用并行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防震同力接头使用于梁柱的多点连接三面示意图。
图5是防震同力接头使用于7号以下细钢筋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防震同力接头的另一实施例使用于钢筋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中心孔 2-接触凹槽 3-主钢筋
4-中心幅缘 5-攻牙(攻绞丝牙) 6-螺栓
7-副钢筋 16-防震同力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采用抗拉强度与钢筋相似的钢材,按钢筋粗细、间隔距离等规格,以模具锻造制成对合型有中心孔的接片(请参阅图1及图4),接片的相对接触面由中心孔(标记1)等距延伸处内凹成型有接触凹槽(标记2)可供楔固钢筋(标记3)。此凹槽2为受力点,其断面积必须大于钢筋3的断面积;再以受力点断面积渐向中心孔幅缘(标记4)增大到10%以上,预作抵消材料受力的弹性损失。更因使用于7号以上较大直径钢筋,则所使用的防震同力接头其接触面的背部需成隆凸状,接片的中心孔幅缘4亦须对平接触面,用以缩短螺栓长度。再者,相对合的接片亦采单片攻牙(标记5)来配合螺栓(标记6)及方便工作。另应用于7号以下的钢筋〔包括副钢筋(请参阅图5、标记7)〕的「防震同力接头」时,其接片具有连续的数个接触凹槽2并成型于接片的两侧上,增加使用时的灵活性。
使用时,请参阅图2所示,将两相对接片以十字型交叉置放,钢筋3分别相对置放于接片的接触凹槽2中,再以螺栓6固定两接片并将钢筋3夹持于其中,则可以双十字方式固定钢筋3,另请参阅图5所示,将两相对接片以平行方式置放,钢筋3分别相对置放于接片的接触凹槽2中,再以螺栓6固定两接片并将钢筋3夹持于其中,则可以平行方式固定钢筋3。
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是使数个接片一体成型,每一接片同样具有中心孔1,借此连续的接片将钢筋加以固定,以加强固定效果。
将本实用新型「防震同力接头」的抗拉应力与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标准钢筋规格的抗拉应力列表对照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忠,未经陈国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520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