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按键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49794.9 | 申请日: | 2006-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33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宗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13/705 | 分类号: | H01H13/705;G06F3/0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俊波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按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结构稳固强化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工作或个人用途,电脑已普及至一般大众的生活中,而电脑的外围配备如鼠标、键盘等,也成为使用电脑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在使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时,键盘的操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为一般传统的按键的应用例。请参阅图2,为现有按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在现有按键结构中,是由一键帽100、一第一框架200、一第二框架280、一基板310及另一基板320所组成。
其中,前述键帽100具有两个轴承部120及两个止挡部130,且前述轴承部120具有一凹孔121;前述第一框架200具有一对枢轴210、两个卡扣部220及一对中间轴260;前述第二框架280具有两个扣合部250、两个卡扣部220及两个轴孔270,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第一框架200的中间轴260是对应前述第二框架280的轴孔270;而前述基板310与基板320具有若干个有固定孔330。
而当欲组装现有的按键结构时,是将前述第一框架200的中间轴260与前述第二框架280的轴孔270枢接,使前述第一框架200及前述第二框架280形成按键支撑结构,再将前述按键支撑结构的第一框架200的枢轴210与前述键帽100的轴承部120的凹孔121枢接,并且将前述按键支撑结构的第二框架200的卡扣部220与前述键帽100的止挡部130结合,接着,将前述第一框架200的两个卡扣部220及前述第二框架280的两个扣合部250扣接至基板310及基板320,以形成一按键。
然而,往往这样的组装中,不适合在较严苛的环境下使用,因为其仅利用一键帽100的轴承部120来枢接第一框架200的枢轴210,使得按键组装稳固性不足,一般在使用按键的时候,是不允许按键的键帽100轻易的被使用者破坏或拔起,而且在使用时间上,须要按键长期使用下仍然牢靠,但这样的组装下仅大约1至3公斤不等的力道,即可容易地把键帽100拔起,且在长期使用下,会使得按键不稳固,易于摇摇晃晃,使用上的可靠度不高,产品随着时间容易故障损坏。
有鉴于此,一种可以适用于严苛的使用环境如工业、军事等用途的按键结构,即因应而生,且可提高产品的可靠度使其随时间的增长而能保持产品优良的使用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前述按键在使用上的环境限制,以及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可靠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键结构,使按键结构更稳固、使用起来具有更牢靠的操作感。
为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一基座、一由一第一框架与一第二框架所组成的按键支撑结构以及一键帽,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框架设有一对枢轴,前述键帽下方设有一对双轴承部,且该对双轴承部是用以枢接前述第一框架的前述对枢轴。
较佳地,前述枢轴具有分隔板。
较佳地,前述分隔板定位前述双轴承部。
较佳地,前述双轴承部是由两个轴承部所组成。
根据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显著的:本实用新型利用双轴承部以及轴承上的分隔板达到一种可以适用于严苛的使用环境如工业、军事等用途的按键结构,其较不易被使用者将键帽拔开,且可提高产品的可靠度使其随时间的增长而能保持产品优良的使用特性而不会摇晃。
附图说明
图1A为显示本实用新型按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B为显示本实用新型按键结构组合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显示现有按键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对照说明
1----按键结构 10---键帽
11---双轴承部 12---轴承部
13---止挡部 14---容置部
15---孔洞部 20---按键支撑结构
20a--第一框架 20b--第二框架
21---枢轴 22---卡扣部
24---分隔板 25---扣合部
26---中间轴 27---轴孔
30a--基板 30b--基板
31---固定孔 100--键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7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