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板模桥接元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9737.0 | 申请日: | 2006-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5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文堂 |
主分类号: | E04G17/065 | 分类号: | E04G17/06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模桥接 元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板模桥接元件结构,尤其是指一种于杆体前端一体成型有一钻头,钻头前端的边缘处设有刀刃与沟槽,有助于使用者钻孔施工的板模桥接元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国人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之际,房屋设计与建筑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再加上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建筑大都采用钢筋水泥的材质来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架构,且一般钢筋水泥建筑物在建构时,须先利用板模加以钉合并构成建筑物的外观架构,而目前广受一般人使用的固定板模的技术,是以电钻先于相对而立的两个板模上各钻一孔,再取一螺杆状的桥接元件跨置于该两板模上的两孔洞间,然后于桥接元件凸出于该两板模外的前、后端上分别再设置一压板,并螺设一螺固元件以防止压板松脱,如此的施工方式比起传统以铁线捆绑板模,可以大量的节省工时。
上述的板模桥接元件,请参照图6所示,该板模桥接元件具有一杆身6可跨接于相对而立的二个板模之间,且杆身6前端以一体成型方式设有一钻头61以贯穿板模;由此,使得杆身6以钻头61贯穿二板模并留置于二板模上之后,可供使用者将钻头61折断,以供一螺帽可通过折断处而与杆身6螺接。
然而,上述的板模桥接元件在使用上会有下列的缺失:
1.上述的板模桥接元件在要贯穿板模而对准钻头时,由于钻头尖端处不具有任何刀刃结构,造成使用者会钻偏而难以着力,且在贯穿板模时,钻头上会累积大量木屑,阻碍到钻头的转动而难以使用。
2.上述的板模桥接元件在折断钻头时,由于钻头是一体成型于杆身,造成使用者必须夹住钻头再用力折断,十分的费力费时,而且钻头折断之后的断面往往不平整,如果使用者不慎接触将会受到割伤。
于是有业者改进制作出一种分离式的板模桥接元件,请参照图7所示,该板模桥接元件具有一杆身7可跨置于相对而立的二个板模之间,杆身7的前端设有第一嵌接部71以结合一钻头8后端的第二嵌接部81,使得杆身7可将钻头8暂时固定于杆身7的头端,且钻头8的前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有一切削部82,以便于贯穿板模并于贯穿板模后留置于杆身7之上,且又可供使用者轻易的将钻头8与杆身7分离而再次利用。
然而,上述的板模桥接元件在要贯穿板模而对准钻头之后,由于钻头与杆身的结合不够紧密,常常会在贯穿的中途分离而影响施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模桥接元件结构,使用者钻孔时容易着力,且可以方便使用者从连接部将钻头折断,有助于使用者钻孔施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板模桥接元件结构,具有一杆体,杆体的前端形成有一连接部,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杆体的直径,再于连接部的前端设有一钻头,钻头前端的边缘处凸设至少一刀刃,刀刃的凸伸方向略与杆体的转动方向相切,而刀刃的内侧且沿着刀刃形成有一沟槽,杆体的杆身设有螺纹。
该钻头是一对称于杆体轴心线的平板体,平板体的前、后两端都向内束缩以在前端形成尖端,于后端与连接部衔接。
该钻头的最大宽度大于杆体的直径。
该杆体的后端接设一螺固元件。
该杆体的后端形成一直沟通过该杆体的轴心,且该螺固元件的前端形成有一对应卡合所述直沟的凸缘。
该杆体与该螺固元件之间套设一结合环。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结构相比之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要贯穿板模而对准钻头时,由于钻头前端的边缘处凸设有刀刃,令使用者钻孔时容易着力,且刀刃的内侧形成有一沟槽,有助于排出钻孔时产生的木屑,不会阻碍到钻头的转动。
2.本实用新型的钻头是一体成型于杆体,不会在贯穿板模的中途分离而影响施工。
3.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部结合钻头与杆体,而连接部为平板状且宽度小于杆体的直径,可以方便使用者折断,且折断后能达到十分平整的断面,即使使用者接触到断面也不会受到割伤。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钻头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钻头结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组合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使用状态图。
图6:其一现有结构示意图。
图7:其二现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号:
1 杆体 11 连接部
12 钻头 121 刀刃
122 沟槽 13 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文堂,未经徐文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7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