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持设备的背光照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9711.6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36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江福椿;宋琦;司伊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22 | 分类号: | H04M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静 |
地址: | 361006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持 设备 背光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手持设备中的背光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持设备大量出现,方便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手持设备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和商务通(WEB PDA,Web Personal AccessDevice)等。
手持设备的的外形结构多种多样,通常都包括有用于输入信息的按键,以及用于为按键提供照明的背光照明装置。图1为目前手持设备中典型的背光照明原理示意图,该图中包括:按键10,以及分布在按键区域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灯11,通过LED灯11为按键10提供背光照明。上述LED灯之间是并联或者串联连接,采用并联LED灯照明所消耗的功率较串联LED灯大,并且需要驱动电路提升供电电流;采用串联LED灯照明有利于降低电路功耗,但也需要通过驱动电路提升供电电压为串联LED灯供电。而上述的驱动电路中通常存在较大感值的电感,该电感会对手持设备中的射频电路产生电磁干扰,进而影响到手持设备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上述串联或并联LED灯照明装置还有以下共同的缺点:
1、增加设备成本。无论串联或并联LED灯,都需要增加驱动电路,并且都是采用多个LED灯,从而导致设备成本的提高;
2、照明效果差。由于采用多个分布的LED灯提供照明,按键区域光照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亮,部分区域暗,并且,如果各个LED灯的自身亮度不一致,将进一步影响视觉效果;
3、功耗大。无论串联或并联LED灯,都需要多个LED同时工作,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且所增加的驱动电路也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设备的背光照明装置,避免了背光照明装置对手持设备中射频电路的电磁干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设备的背光照明装置包括:光源,以及光纤束,所述光纤束的一端正对光源,另一端固定在该手持设备的待照明区域周围,并朝向待照明区域。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所述待照明区域为按键板,光纤束的另一端固定在待照明区域周围包括:光纤束的另一端固定在按键板的周围,或者光纤束的另一端固定在按键板中的按键周围。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进一步包括散射材料,所述散射材料填充在待照明区域中,对光纤束发射出的光线进行散射。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所述散射材料的填充高度不超过光纤束输出端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所述散射材料为磨砂反光层面,或者细玻璃透明填充物。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LED灯。
本实用新型背光照明装置中,所述手持设备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掌上电脑、或者商务通。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照明装置,通过光纤传导光线,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电感对射频电路的电磁干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照明装置,只需一个光源提供照明用光源,比现有技术中采用多个LED灯的照明方式节省了能量消耗。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照明装置,在待照明区域填充散射材料对光纤输出端发射的光线进行散射,得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照明装置采用将光纤的输出端固定在待照明区域的周边,从而节约光纤使用量,同时也降低按键板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手持设备背光照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光纤全反射照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背光照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另一实施例的按键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持设备的背光照明装置,通过光纤束将单个光源发出的光传送至待照明区域,并进一步通过散射材料将光线散射,从而实现均匀照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照明装置利用的是光纤的全反射原理:光源20发出的光投射至光纤21的左端,即输入端,并在光纤21中经全反射后在光纤21的右端,即输出端,发射出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联想移动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7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