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9182.X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62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鸿文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G06F1/20;H01L23/34;G12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40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风扇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面显示器、电脑、大功率激光二极管或电源供应器等工业用发热设备的散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属于国际专利分类G06F1/20“数据处理设备的冷却方法”、H01L23/34“半导体或其它固态器件零部件的冷却装置、通风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今,平面显示器、电脑、大功率激光二极管或电源供应器等工业用发热设备提高了使用功率。但大功率所产生的热量未适当排除时,容易因过热而降低性能或损坏装置。以大型液晶显示器的发光模块为例,该发光二极管平行排列于液晶面板及反射底板之间,随着平面显示器的面板逐渐增大,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也不断提升,在高功率运作下累积大量热能,直接影响到发光体本身的温度不断上升,发光体亮度会随着温度产生色温变化与光度降低,因此若热量无法有效传导至外界时,就会造成液晶显示面板的温度差异过大,严重影响显示效果与显示器性能。
现有技术中一般显示器的散热方式,种类较多,大部分使用散热风扇加速其热对流,再从外壳体鳍片状散热面将热量释放出来。因此有不同结构的散热设计,以满足背光模块的散热需求,例如:US 2006132699、JP2006222254及KR2005003751等专利中公开的内容。然而,上述专利皆会有散热风扇高速转动而产生大噪音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平面显示器或电脑等设备,不需使用风扇即可达到空气流动顺畅散热良好的装置——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无风扇散热装置,包括前集热体、集热通道、绝热层、气流通道及后散热单元体。后散热单元体包括后散热板和鳍状散热片,鳍状散热片均匀排布于后散热板上。气流通道包括下部的气流进气口和上部的气流排气口。该装置的组合是由平面显示器发光模块紧密连接前集热体,前集热体紧密连接绝热层,绝热层的下部中间设有集热通道,绝热层连接后散热单元体。后散热单元体置于气流通道腔体的下方,后散热单元体的鳍状散热片置于有上、下气流开口的气流通道内,气流通道设绝缘背板。该气流通道,为前集热体与后散热单元体之间的绝热层及绝热材料构成的后散热区之两侧板与背板所形成上下开口的腔体空间。整个装置安装于基座上。
前集热体与后段散热单元体中间空隙,除集热通道外皆使用绝热材料层填满。后散热单元体两侧面与背面也由绝热背板组成,其目的使后段散热单元体被隔离于上下开口的气流通道内,因此前段集热体与后段散热单元体相互间热流完全经由集热通道所控制导热。
应用于电脑散热的情况,是由设在电路基板上的中央处理器延伸出集热管,集热管的另端与前集热体连接,其余的设置及连接方式同上。
散热单元体由高导热金属材料或金属热管制作,其形状可为板状体或管状体。
集热通道可由半导体制冷器、金刚石层、金刚石镀膜金属或金属制成。集热通道的尺寸大小可依实际热排放量调整。
绝热层是由绝热材料组成的隔板制成,置于前集热体与后散热板的中间。
后散热单元体上的鳍状散热片为上下平行排列的鳍状散热片。
后散热单元体,其组成的后散热板与鳍状散热片可用铝或铜材料制成。后散热板的面积可依排热需求不同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消除由风扇产生的噪音,同时确保散热效率的平面显示器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在不使用风扇、无噪音的饿情况下,可排放多余热量,避免精密设备因过热而降低性能或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分解组装示意图;
图2为平面显示器散热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图3为电脑散热装置的横向剖面图。
图4为散热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图中:11-平面显示器发光模块,12-中央处理器,13-电路基板,14-基座;21-前集热体,22-前集热热管,3-绝热层,31-气流通道绝热背板,4-集热通道,5、后散热单元体,51-后散热板,52-鳍状散热片,6-上下开口气流通道,61-气流进气口,62-气流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结构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散热的情况。
以平面显示器发光背光模块11的散热为例,本发明结构可在不使用风扇条件下,使背光模块11在稳定温度的状态下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鸿文,未经陈鸿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91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辅助仿形车刀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精车丝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