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尿毒症腹膜透析治疗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8582.9 | 申请日: | 200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144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卢艳;孙红;陈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艳 |
主分类号: | A61M1/28 | 分类号: | A61M1/28;A61M3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5山东省临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尿毒症 腹膜 透析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尿毒症腹膜透析治疗管。
背景技术 腹膜透析疗法是治疗尿毒症的常用方法,现有技术的腹膜透析管为直管式,病人透析早期易发生透析管漂移,后期因大网膜包绕易阻塞导管侧孔致透析液引流障碍,造成透析治疗失败。每当发生上述情况或重新插管或更换透析管,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透析漂移和被大网膜包绕阻塞导管侧孔影响透析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尿毒症腹膜透析治疗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它由导管、铅线和涤纶套组成,导管的插入端设有侧孔,其要点在于插入端设有两臂,呈丫型,两臂之间的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由聚氨甲酸乙脂材料制成,两臂的长分别为5cm,两臂的管径为0.2cm,两臂末端的中心距为3.5cm,两臂上的侧孔直径为1mm。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由于透析管末端呈丫型易固定于腹腔最低部位膀胱直肠隐窝或子宫直肠隐窝,不易发生漂移和被大网膜包绕;而且透析管末端的侧孔增多,透析液的灌入或引流会更加畅通。
附图说明: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本实用新型由导管1、铅线3和涤纶套2组成,导管的插入端设有两臂4呈丫型,两臂4之间的夹角为45°,两臂4的长分别为5cm,两臂4的管径为0.2cm,两臂4的末端的中心距为3.5cm,两臂4上的侧孔5的直径为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艳,未经卢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85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