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饮水机或直饮机用电磁加热装置的测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1631.6 | 申请日: | 200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47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峰;陈恩华;应新异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54;A47J36/42;G01K5/4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晓凡 |
地址: | 315317浙江省慈溪市桥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饮水机 直饮机 用电 加热 装置 测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机或直饮机测温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饮水机或直饮机用电磁加热装置的测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传统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加热系统是由电加热管和突跳式温控器组成的,水温达到预定的饮用水温度后,突跳式温控器动作切断电加热管电源,从而达到控温的目的。本发明人曾经研制了一种带有快速加热装置的无热胆饮水机或直饮机,包括壳体,在壳体内有电气控制装置,壳体上有常温水出水口,其特征是:在所述的常温水出水口的下面设置有电磁感应加热炉盘,电磁感应加热炉盘上有高温陶瓷板,一可以移动的铁质保温杯具置于高温陶瓷板上。现有家用电磁炉的测温方案大都是在微晶陶瓷板的下面紧贴一个热敏电阻来探测微晶陶瓷板温度,进而间接地来探测电磁炉盘上锅体的温度。这样的测温方案对于用于模糊炒菜或煲汤的家用电磁炉来说不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因为炒菜或煲汤时经常有使用者在。而对采用电磁加热的饮水机或直饮机来说,这一传统的测温方法并不适用,在加热过程中有可能使用者会短时间离开,系统不准确地测温有可能使锅或杯内的水等液体溢出,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饮水机或直饮机用电磁加热装置的测温装置,不仅能能解决传统饮水机或直饮机不节能、反复加热和热水易结垢的问题,还可以实现饮水机或直饮机的直接测温。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饮水机或直饮机用电磁加热装置的测温装置,包括控制电磁加热器的电气控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气控制装置有铠装温度传感器,铠装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饮水机或直饮机壳体上的支架内,铠装温度传感器带有可伸缩的探头,在电磁加热器上放置可移动铁质杯具附近的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处设有允许铠装温度传感器探头的头部自由伸缩的探温孔。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的铠装温度传感器探头尾部套有铜制弹簧。
所述的铠装温度传感器的尾部经高温导线与电气控制装置靠接插件连接。
所述的支架通过铜制螺丝固定在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上。
所述的铠装温度传感器外装材料是紫铜镀镍。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的技术措施,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使用了电磁加热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千滚水、热水易结垢和能耗的问题;
2、在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侧壁直接探温,使得温度测量更加准确;
3、由于使用了电磁加热方式,其热效率可达95%以上,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应用的饮水机或直饮机包括壳体1、出水口2、电磁加热器。电磁加热器包括可以移动的铁质杯具3、耐高温面板4、耐高温面板4下方的电磁线盘5及其电磁线盘支架6和控制电磁加热器的电气控制装置7。可以移动的铁质杯具3置于耐高温面板4上,电磁线盘5固定在电磁线盘支架6上,电磁加热器固定在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1上,电气控制装置7固定在电磁加热器内。电气控制装置7内有铠装温度传感器11。铠装温度传感器11的外装材料是紫铜镀镍,其探头的尾部经高温导线8与电气控制装置7靠接插件连接。铠装温度传感器11探头的尾部套上铜制弹簧10后装于铠装温度传感器支架12内,使铠装温度传感器11探头能伸缩。铠装温度传感器支架12通过铜制螺丝9固定在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1上。饮水机或直饮机的壳体1上设有探温孔13,铠装温度传感器11探头的头部在铜制弹簧10的作用下能在探温孔13内自由伸缩,使铠装温度传感器1 1探头的头部始终紧密接触置于电磁加热器耐高温面板4上的铁质杯具3的外壳,从而达到准确测温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6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