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自动充电功能的电动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1443.3 | 申请日: | 2006-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25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尹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尹小东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0L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8050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充电 功能 电动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特别是指一种带自动充电功能的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作为无环境污染、低噪音、节约能源,被称为绿色交通工具已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由于其具有适宜的速度、安全的骑行性能,已逐渐成为自行车的主要代替品而展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电池性能特别是其能源与寿命的较大提高以及电子控制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轻型代步工具。
一次充电可行驶里程长短是电动车最主要的技术性能指标之一,它主要取决于能源、蓄电池容量的大小以及电机控制器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高低。现有的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容量有限,使得电动自行车行驶里程在40公里-100公里的范围内,一旦蓄电池电能耗尽,通常又需要充电3-8小时才能重新使用,如果蓄电池的电能在车辆运行途中耗尽,则给车主带来不便。
而且电动自行车在骑行过程中处于电能消耗状态,在调速位零速位置或刹车把刹车断电情况下处滑行状态,电机则相应处于供电状态。目前由于一般电动自行车控制器均无回充电装置,因而在下坡滑行或刹车后系统的惯性能量完全被转化为机械能而白白浪费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自动回收剩余能量为蓄电池充电的电动自行车,提高了电动自行车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带自动充电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包括有车架、车把、车轮、脚踏、蓄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所述的驱动电机为带有电动绕组和发电绕组的电动机,电机控制器由电机控制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组成,其分别与电动绕组和发电绕组连接,且还通过转换器与蓄电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电机为无刷直流电机,其中电动绕组位于发电绕组定子径向的外侧。
所述的电机的转子位于定子径向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技术相比,采用带电动绕组和发电绕组为一体的复合电动机,将电动自行车行平地滑行、下坡滑行及踏行时的产生的能量再生利用,使机械能自动转换成电能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延长了蓄电池供电时间,提高了电动自行车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降低了使用成本。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不增加蓄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续航能力大幅度增加,电动自行车的行驶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原理图。
图中:1、驱动电机 11、电动绕组 12、发电绕组
2、电机控制器 21、电机控制电路 22、充电控制电路
3、转换器
4、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一种带自动充电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包括有车架、车把、车轮、脚踏、蓄电池4、驱动电机1及电机控制器2,所述的驱动电机1主要采用无刷直流电机,在驱动电机1的电动绕组11上增加有发电绕组12,电机控制器2由电机控制电路21和充电控制电路22组成,电动绕组11与电机控制电路21连接,发电绕组12与充电控制电路22连接,且电机控制器2通过转换器3与蓄电池4连接,转换器3作用就是在电动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减速的瞬间将驱动电机1断电,再利用电动自行车的惯性速度发电机发出的电流通过充电控制电路22给蓄电池4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动绕组11位于发电绕组12定子径向的外侧,也就是说电动绕组11包围在发电绕组12的外围。当然,这种内外的布置也不是唯一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其形式。
所述的驱动电机1的转子和定子可以采用转子位于定子径向的外侧,这种结构比较适用于电动自行车安装使用。
当本实用新型电动自行车在下坡滑行、减速或着踏行时通过转换器3的控制切断蓄电池4向驱动电机1供电,将发电绕组12产生的充电电流通过充电控制电路22向蓄电池4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尹小东,未经尹小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4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