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41055.5 | 申请日: | 2006-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0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辉;郑欣荣;刘保银;赵国军;单晓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H37/00 | 分类号: | F16H37/00;F16H1/28;F16H7/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袁木棋 |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速双 扭矩 传输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
(二)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高精度测试扭矩与转速的场合,需要扭矩传输装置,包括与待测试装置连接的机械接口、与驱动电机连接的功率输出轴。如中国专利号为200320110275.8,专利名称为同向双螺杆挤出机高速高扭矩传动箱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扭矩传动箱,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来传动。存在的缺陷是:不能适应高精度要求的场合,不能调节加载和驱动的恒转速和恒力矩,且无法同时满足加载和驱动对转速和力矩的宽范围要求。例如交流伺服电机额定功率大到几十千瓦时,才能直接输出100Nm力矩,但满足不了小扭矩输出的要求。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扭矩传输装置的精度低、不能调节加载和驱动的转速和力矩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根据测试需要调节加载和驱动的转速和力矩的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包括与驱动电机连接的电机输出轴,所述的电机输出轴通过第一联轴器与小离合器轴连接,所述的小离合器轴上安装第一电磁离合器,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的电枢与小离合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衔铁与小负载主动同步带轮固定连接,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连接套通过轴承与小离合器轴联接,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衔铁与连接套通过花键连接,所述的小离合器轴通过第二联轴器与减速器输入轴连接,所述的减速器的输出轴与大负载主动同步带轮固定连接,所述的小负载主动同步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小负载从动同步带轮联接,所述的大负载主动同步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大负载从动同步带轮连接,所述的小负载从动同步带轮固定联接在传动轴上,所述的传动轴上安装第二电磁离合器,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的电枢与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衔铁与大负载从动同步带轮固定连接,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连接套通过轴承与传动轴联接,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衔铁与连接套通过花键连接,传动轴与待测装置的连接接口连接。
所述的减速器为行星齿轮减速器。
所述的驱动电机为交流伺服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测量精度高、能够根据测试需要调节加载和驱动的转速和力矩;2、满足加载和驱动对转速和力矩的宽范围要求;3、能用较小功率的电机满足上述两要求;4、在计算机控制下交流伺服电机能提供测试所需大范围恒阻力扭矩及恒转速、恒驱动扭矩。
(四)附图说明
图1是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一种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包括与驱动电机1连接的电机输出轴2,所述的电机输出轴2通过第一联轴器3与小离合器轴4连接,所述的小离合器轴4上安装第一电磁离合器5,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的电枢6与小离合器轴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衔铁7与小负载主动同步带轮8连接,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连接套9通过轴承与小离合器轴4联接,第一电磁离合器的衔铁7在电磁力作用下能沿小离合器轴轴向移动,小离合器轴4通过第二联轴器10与减速器的输入轴11连接,所述的减速器12的输出轴13与大负载主动同步带轮14连接,所述的小负载主动同步带轮8通过第一同步带15与小负载从动同步带轮16连接,所述的大负载主动同步带轮14通过第二同步带17与大负载从动同步带轮1 8连接,所述的小负载从动同步带轮16固定联接在传动轴19上,所述的传动轴19上安装第二电磁离合器20,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的电枢21与传动轴19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衔铁22与大负载从动同步带轮18固定连接,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连接套23通过轴承与传动轴19联接,第二电磁离合器的衔铁22在电磁力作用下能沿传动轴轴向移动,传动轴19与待测装置的连接接口连接。
所述的减速器7为行星齿轮减速器。所述的驱动电机1为交流伺服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0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动夹具
- 下一篇: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