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胶装机的自动理纸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0516.7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9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项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建龙 |
主分类号: | B42C9/00 | 分类号: | B42C9/00;B42C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凯音;姜雯 |
地址: | 311215浙江省杭州市萧山经***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机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装机的夹本装置,尤其是一种能使胶装机夹本装置中的待装订内页自动理齐的胶装机的自动理纸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胶装机的结构可参阅图1,它包括机架1,在机架上安装的夹本装置2,铣背装置3,上胶装置4,夹面装置5,以及一个能在各装置间运行的夹本小车6;其中夹本装置包含夹本活页2a,设置在夹本活页上的且能通过其发出的信号启动夹本电机驱动夹本活页把待装订内页夹紧的光感应器2b,以及托纸板2c。该胶装机的装订过程是:先把待装订的内页(图中未予以表示)放入夹本装置的夹本活页2a中,让内页脊背都能接触到夹本活页底部的托纸板2c,然后通过光感应器2b发出的信号启动夹本电机(图中未予以表示)驱动夹本活页将内页夹紧;此后由夹本小车6携带夹紧的内页依次移经铣背装置3,上胶装置4,夹面装置5;其中在通过铣背装置3时,其铣刀3a将内页脊背均匀地割出能进入胶液的小沟槽;通过上胶装置4时,其上胶辊4a对内页脊背和背侧上胶;最后在夹面装置5上完成封面和内页的粘合,装订成型。
现有的胶装机的夹本装置存在以下的缺点:1)为确保胶装机的装订质量,在待装订内页放入夹本活页中夹紧之前,必须将内页进行整理,以使每一张内页的脊背都能接触到托纸板;目前这道工序是由人工操作完成,其作业好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难以保证内页装订质量的可靠稳定;2)该工序增加了操作者工作量,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胶装机的自动理纸装置,以使待装订内页能在胶装机夹本装置中自动理齐,并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胶装机的自动理纸装置,它含有机架,在机架上安装的包括夹本活页和装在夹本活页上的光感应器在内的夹本装置,以及托纸板;其特征是:在机架的左右两侧板上分别装有一组垫块,托纸板以螺栓并通过浮动垫圈与垫块螺纹连接;同时,在托纸板下方设置一套能使托纸板产生上下振动的振动装置,该振动装置是电机振动装置,它包括悬挂连接在托纸板上的一个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电机,以及安装在电机输出轴上的偏心轮。
上述的电机振动装置也可以是电磁振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底板上的电磁铁,以及能使电磁铁连接到托纸板上的牵引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托纸板在垫块上的浮动连接和在托纸板下方设置能使托纸板产生上下振动的振动装置,即可实现待装订内页在夹本装置中的自动理齐,亦即在夹本活页中的每一张待装订内页的脊背都接触到位于夹本活页底部的托纸板,而无需操作者的手工整理;它不仅可省去一道对内页理齐的手工工序、减轻操作的劳动强度,而且实现了理纸的自动化、确保了装订质量的稳定可靠;2)本实用新型所引入的振动装置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质量可靠的技术,其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不高,故有利于对胶装机的更新改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2是图1上的A向视图;
图3是图2中的节点I的结构放大图;
第4是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5是图4上的A向视图;
图6是图5中的节点II的电磁铁的内部结构简示图。
图中的标号说明:1-机架;1a-机架左侧板;1a’-机架右侧板;1b-机架底板;1c-垫块;2-夹本装置;2a-夹本活页;2b-光感应器;2c-托纸板;2d-螺栓;2e-浮动垫圈;3-铣背装置;3a-铣刀;4-上胶装置;4a-上胶辊;5-夹面装置;6-夹本小车;7-电机振动装置;7a-支架;7b-电机;7b’-输出轴;7c-偏心轮;8-电磁振动装置;8a-牵引绳;8b-铁芯;8c-衔铁;8d-弹簧;8e-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建龙,未经项建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5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装机的自动理纸装置
- 下一篇:等离子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