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蚊虫蚊帐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0274.1 | 申请日: | 200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0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其位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其位 |
主分类号: | A47C29/00 | 分类号: | A47C2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221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蚊虫 蚊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蚊帐,尤其是一种防止蚊虫从帐外叮咬人体的防蚊虫蚊帐。
背景技术
蚊帐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用以防止蚊虫进入人们的睡眠空间,避免受到蚊虫的侵扰。众所周知,蚊子虽小但是对人类的伤害还是非常大,特别是在南方热带环境,而且还有部分蚊子会传播病毒,例如“登革热”等。目前使用的蚊帐其整个蚊帐均为网纱型的,在阻挡蚊虫进入的同时,还可以透气。但是,人们在睡眠过程中,手、脚或身体其它部位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蚊帐,而蚊子嘴长度一般为0.2mm~0.5mm左右,故此时蚊帐则毫无防蚊作用,而且会在此聚集成堆(人体在睡眠状态下缺乏敏感反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有人申请了专利号200420066073.2,名称为一种蚊帐的实用新型,它包括有蚊帐本体,该蚊帐本体内部另设有防蚊层。使用过程中当人们在睡眠中身体的某部分与帐纱夹层贴在一起时,蚊虫也不能透过夹层对人体进行叮咬,从而保证人们的睡眠休息。但这种蚊帐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制作也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蚊帐结构复杂,制作麻烦等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又能防止蚊虫在帐外直接叮咬人体的防蚊虫蚊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防蚊虫蚊帐,包括有帐顶和与帐顶相接的帐纱构成,该帐纱上开设有帐门,所述的帐纱由上部及下部组成,帐纱下部设置有防蚊层,该防蚊层由帐纱密布状编织构成或者帐纱下部固定连接衬里构成或者帐纱下部扩延并向上折叠构成包边,包边内固定连接衬里构成。帐纱一般采用疏松的网纱型纱布制成,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下部在床沿四周设有防蚊层,可以有效防止蚊虫透过夹层对人体进行叮咬,从而保证人们的睡眠休息,同时也能遏制疾病的传播。
作为优选,所述的呈密布状编织构成的防蚊层,其高度为帐纱下部底边至向上0cm~100cm内,该防蚊层的表面设置有图案。防蚊层为密布状编织并与帐纱连成一体,其密布状编织可以是编织成没有网眼或者网眼很小,以致于蚊虫不能透过防蚊层叮咬人体,而且防蚊层上设置有图案,使蚊帐既实用又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的衬里由软材料制成,衬里与帐纱下部粘帖连接或缝接连接。衬里可以由塑料花布、塑料纸、PVC浴帘布制成,其材质柔软舒适,式样、颜色多变。当人体四肢贴合与帐纱时,即不会感觉到不舒服,同时连接有衬里的蚊帐外形也美观。
作为优选,所述的衬里宽度为15cm~80cm,该衬里底边距离帐帏下部底边0cm~15cm。睡觉时,一般人们喜欢将帐纱的下沿掖进床褥之下,所以衬里离帐纱底边一定距离,可以节省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的帐门上设有闭合机构,该闭合机构采用尼龙搭扣连接或拉链连接或魔术贴连接。采用这种结构,帐门可以方便开启或紧密闭合,既能优化蚊帐结构,又能有效防止蚊虫从帐门进入蚊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这种结构的蚊帐,具有双重保护的作用,既能防止蚊虫进入蚊帐影响人们睡眠,又能防止蚊虫在蚊帐外直接叮咬人体触及蚊帐的部位,真正有效地从内外避免了蚊虫的侵扰,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还保持了通风透气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防蚊虫蚊帐包括有帐顶1和与帐顶1相接的帐纱2构成,帐顶1和帐纱2通常由网纱型纱布制成。蚊帐顶1呈矩形状,帐纱2分为上21、下22两部分,其中帐纱上部21为透气阻挡区,下部22四周环绕床的位置处直接编织呈密布状的防蚊层3,该防蚊层3高度为帐纱下部22底边至向上0cm~100cm为宜。当然编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有网眼的也可以是没有网眼的,该编织层表面可设置有图案。为了防止蚊虫从帐门4进入蚊帐,帐门4上设置有闭合机构,该闭合机构可以是尼龙搭扣连接或拉链连接或魔术贴连接,从而实现帐门4的紧密闭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其位,未经陈其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2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