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9966.4 | 申请日: | 200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35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灵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灵华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中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兆文 |
地址: | 3175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泵 油气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特别是一种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旋片式油密封真空泵在工作的时会进入一定量的真空泵油,真空泵油与被抽气体在泵腔内混合后随被抽气体高速排出,如果不将排出气体中的油分离回用而直接排至泵外,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此需要把其中的气体分离出来,目前工业上广泛采用一种油气分离器,其包括一本体和一“T”形多孔过滤阀芯,本体下端设置一进口,其通过管路与油箱相连,“T”形多孔过滤阀芯头部中间设置一盲孔,盲孔底部设置有多个与其连通的排气孔,安装时阀芯头部深入本体进口,尾部通过一支杆支撑定位,以控制阀芯的滑动工作行程。当油箱中没有气体时,阀芯在自重作用下位于最下端,排气孔位于本体进口里面不导通,避免了泵的运转噪音从油箱内外传,而当油箱中含有气体时,高压含油气体就会顶开阀芯,使阀芯上的排气孔处于开启状态,使气体进入油分离器本体内部而其中的油被挡住,进而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进过多年的使用发现,单单依靠过滤阀芯的一次分离过程,排出的气体仍然具有较高的含油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会污染泵体,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通过一种二次分离结构,能更彻底地分离油与气,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有壳体和顶盖,其中壳体下端开设有进口,顶盖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壳体进口设置一过滤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腔里面设置有两分离挡片,挡片的外缘面与壳体内腔配合设置,挡片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第一个挡片的支撑脚与壳体底部相抵,第二个挡片通过支撑脚与第一个挡片相隔一定距离叠加设置,且其后端通过一弹簧与顶盖相顶持。
所述的档片呈倒伞形结构,边缘高,中间低,同时在档片中心最低处设置一导油孔,挡片边缘上设置有两个或多个均匀分布的通道。
所述两档片以设置其上的通道相互错开的角度位置叠加设置。
本实用新型利用含油气流进入分离器内,经过过滤阀芯和两个分离挡片的二次分离,将油和气彻底分离开。当油箱中含有气体时,高压含油气体就会顶开阀芯,使阀芯上的排气孔处于开启状态,使气体进入油分离器本体内部而其中的部分油被挡住,在自重作用下实现第一次油气分离。第一次分离后的含油气流通过进入分离腔,撞击第一个分离挡片,部分油气混合物直接从挡片边缘的通道继续上升,另外部分的混合物撞击挡片下表面,形成翻滚气流并向左右散开,当翻滚气流行至通道时,在上升气流带动下继续上升;从第一个挡片通道上升的含油气流撞击叠加设置在第一个挡片上的第二个挡片,再次形成翻滚气流并左右散开;利用油与气的比重不同,含油气流撞击两个挡片而翻滚时产生离心力,加上油的自重以及挡片和壳体内腔壁对油的粘附作用形成第二次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油聚集到分离挡片倒伞面上,经挡片中心最低处的导油孔下落回到油箱中。二次分离的过程,大大增强了油气混合物的离心力,使得混合物中的油充分分离,实现油的更有效回收,且两挡片的设计能起到更有效的消音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剖视图。
图2为档片相叠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和3所示,一种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和顶盖2,壳体1和顶盖2通过螺纹结构连接,顶盖2处套有密封圈22以增加连接的密封程度,壳体1下端开设有进口11,进口11设置一过滤阀芯4,壳体1内腔里面设置有分离挡片31和分离挡片32,挡片31和挡片32的外缘面与壳体1内腔配合设置,两挡片的边缘设置有通道311和通道321,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挡片32的支撑脚323与壳体底部相抵,挡片31通过支撑脚313与第一个挡片相隔一定距离叠加设置,且其后端通过一弹簧5与顶盖2相顶持。两挡片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凸块,挡片32上的凸块324用以定位设置其上的挡片31的支撑脚313,挡片31上的凸块用以定位设置与其上的弹簧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灵华,未经王灵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99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线宽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鬼臼毒素提取分离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