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缩拉紧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9963.0 | 申请日: | 200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7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伟国 |
主分类号: | B25B25/00 | 分类号: | B25B25/00;B60P7/06;B65B13/2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志萍 |
地址: | 31511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缩 拉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各类交通工具中固定或捆绑货物的带软刹车(制动)的可自动收带收缩拉紧机。
背景技术
普通型拉紧机长织带与主机为分离的两部分,不具备储存长织的功能,操作完成后需要另行整理和储存织带,较为麻烦;
现有的可自动收带拉紧机大多不带刹车(制动)装置,在释放或收带时,织带前端的金属挂钩可能由于涡卷弹簧的弹力而突然弹回,伤及操作者或旁人;
个别带刹车装置的自动收带拉紧机虽可实现刹车,但一般是金属刹车板直接与金属棘轮或金属绕带盘磨擦,只能称为硬接触刹车,使用时产生的噪音较大,且长时间使用后会使部件产生较大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带一种带刹车(制动)装置、噪音小、耐磨损的可自动收带收缩拉紧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收缩拉紧机,包括有机壳,手柄,两端带有棘轮的绕带盘,涡卷弹簧,金属钩,长织带,以及短织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机壳为两侧带有圆孔的″U″型底座,所述的绕带盘装在机壳的内侧,手柄装在机壳的外侧,并在手柄的一外侧连接有所述的带卷簧盒的涡卷弹簧,所述的机壳、手柄及绕带盘通过转轴形成旋转连接;所述的机壳的底部装有一可对绕带盘形成制动的弹性刹车片,而于机壳的后轴上装有一用以带动弹性刹车片动作的收带按钮;所述的手柄和机壳上分别装有通过弹性件始终能与棘轮保持啮合状态的主动棘爪和止回棘爪。
所述的机壳头部装有可供长织带从其下方穿过的前轴,在收带时可防止织带扭转而影响收带。
所述的绕带盘的棘轮内侧分别设有一织带护板,可保护织带不被棘轮的棘齿划破。
所述的机壳的底部设有两个用于固定弹性刹车片的细长孔。
所述的弹性刹车片为波浪形的金属或塑料薄片,尾部包含有一个与收带按钮接触的圆弧形倒钩。
所述的收带按钮呈″V″字型,一端为按钮,另一端与弹性刹车片的圆弧形倒钩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自动收带收缩拉紧机利用涡卷弹簧的储能原理,配合转轴、绕带盘实现织带的自动收回;刹车(制动)部件为一个具有相当弹性的金属或塑料薄片,直接作用于织带上,从而达到刹车(制动)的目的,这种软性接触式刹车可基本消除硬接触刹车所造成的噪音,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因长时间使用而造成的部件磨损或失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过程状态结构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收缩拉紧机,主要由机壳1,手柄2,棘轮绕带盘3,转轴11,卷簧13,弹性刹车片17,收带按钮7,金属钩18,长织带19及短织带20等组成。
所述的机壳1为一个两侧带有圆孔的″U″型底座,前端连接有前轴9,长织带19可从前轴9下方穿过,可防止织带19在收回时产生扭转而影响卷带及刹车效果;后端连接有后轴8,用于固定短织带20,同时用作收带按钮7的旋转枢纽,收带按钮7通过后轴8与机壳1连接,所述收带按钮7侧面呈V字型,一端为按钮,另一端有一横梁与弹性刹车片7接触。所述的机壳1两侧各有一个长孔,用于安装止回棘爪6和扭簧16,在扭簧16作用力下,止回棘爪6总是与棘轮21啮合。所述的机壳1底部有两个细长孔26,用于固定弹性刹车片17,刹车片17为波浪形弹性薄片,可由弹簧钢或高强度塑料制造;其下部固定在机壳1上,上端有一个圆弧形倒钩位于收带按扭7的横梁下方,当绕带盘3内织带盘22外径够大时与弹性刹车片17接触并制动。
所述的手柄2呈″U″形,尾部包覆有软塑套,两侧片中间安装有释放拉板(主动棘爪)4和压簧5,在压簧作用力下,释放拉板4可在手柄侧面长孔内滑动并且总是与棘轮21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伟国,未经陈伟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99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车用支撑装置结构
- 下一篇:有规律变换颜色的彩色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