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组合蠕动泵头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9207.8 | 申请日: | 2006-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16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谭映军;王春艳;聂捷琳;于建茹;李莹辉;杨芬;丁柏;戴钟铨;黄增明;曾彬;凌树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主分类号: | F04B43/12 | 分类号: | F04B4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组合 蠕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头,特别是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一次性组合蠕动泵头。
背景技术 目前蠕动泵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生命科学、生化、医学等研究领域,但正是广泛的应用使其不足也越来越明显。以常规蠕动泵为例,这类泵头以电机输出轴为基础刚性安装,这种结构形式的局限性十分明显:
第一,安装比较复杂,特别是多通路管道的安装,远不能满足实验现场操作简捷的要求;
第二,由于常规蠕动泵的泵头是泵体不可分割的部件,不具备一次性使用特性,对高精度检测的测量结果形成挑战;
第三,常规泵的扭矩输出部件间为刚性联接,放大噪音与振动的同时,也导致这类泵功能扩展受限;
第四,常规蠕动泵使用的管路还没有实现一次性使用。
因此,研制一种一次性使用多通路快速安装的组合蠕动泵头满足高精度快检需求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多通路快速安装,具有自适应能力和一次性使用特点,并能满足现场高精度快检要求的组合蠕动泵头。
一次性组合蠕动泵头包括一次性使用的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和能多次使用的自适应伸缩输出轴两部分。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安装在自适应伸缩输出轴端形成传动联接。
所述的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由蠕动泵头、输送管保持器、输送管、组合器四部分组成。围绕在蠕动泵头周围的输送管由输送管保持器固定并达到输送介质要求的压紧度和压力,组合器能安装多套上述组件实现多路输送的目的。
所述的自适应伸缩输出轴由方形输出轴头、输出轴、压缩弹簧和电机联接轴组成。压缩弹簧使电机联接轴保持在输出轴底部后,方形输出轴头固定于输出轴端部,保持压缩弹簧的压缩状态。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管路安装简捷可靠,满足现场多通路快速安装要求;
2、采用了一次性使用的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结构,使泵头的一次性使用成为可能,确保高精度检测的要求;
3、伸缩输出轴具有自适应能力,保证泵头能快速准确安装,同时弹性联接也有效降低工作时的振动与噪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次性组合蠕动泵头基本结构;
图2示出了所述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结构;
图3示出了所述自适应伸缩输轴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1通过2个常规标准金属M3螺钉紧固于自适应伸缩输出轴2上。
所述的蠕动泵头11为开模注塑成型件,材料为聚乙烯,直径为8mm,厚度为5mm,中心有边长为1mm的四方孔。输送管保持器12外形尺寸为10×10×5(mm),材料为聚乙烯,加工方式为模压,输送管保持器12将外径为1.5mm,内径为0.5mm,材料为医用级橡胶的输送管14保持在蠕动泵头11外周,组成了一次性使用的输送组件。组合器13由聚乙烯注塑成型,外形尺寸为12×36×7(mm),最多能安装3套一次性输送组件,实现1~3路流体输送,组合器13组合多套一次性输送组件后形成了能满足一次性使用的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1。
所述自适应伸缩输轴2中输出轴头21选用了不锈钢1Cr18Ni9Ti材料保证使用强度要求,输出轴头21主体直径为6mm,壁厚0.5mm,顶端有圆头四方体结构,四方体边长1mm,长5mm。输出轴32直径为6mm,壁厚0.5mm,长20mm。电机联接轴24为硬铝LY12材料,主体直径为4mm,长度为12mm,端部大圆柱直径4.8mm,高2mm。输出轴头21与输出轴22间联接利用胶接方式,胶料为透明环氧树脂,胶接后通过压缩弹簧23将电机联接轴24压紧在输出轴22底部。
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1紧固在自适应伸缩输出轴2上后,电机联接轴24接入工作电机,电机运转时带动自适应伸缩输出轴2转动,输出轴头21顶端圆头四方体结构自适应地导入蠕动泵头11中心四方孔中,从而带动多通路蠕动泵头组件1中输送组件工作,形成蠕动效应,实现多路液体快捷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未经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92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铬毒零排放及资源完全利用新方法
- 下一篇:复合电磁感应加热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