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闪蒸阀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8800.0 | 申请日: | 2006-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54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宗列;李军业;王志敏;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F16K47/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高尚梅 |
地址: | 215129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蒸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具体涉及一种防闪蒸阀门的防闪蒸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当液态介质通过阀门,其出口压力等于或低于液体的蒸气压时,部分液态介质会变成蒸气,使通过阀门的介质速度持续增加,直至产生阻塞流。这种阻塞流一方面会因为介质中大量的蒸气存在而降低阀门的流通能力,另一方面,高速度阻塞流中的液滴的速度会趋向于蒸气高速度,液滴冲击阀门内部材料的表面,从而使材料损坏并脱落,同时,这种闪蒸还会引起过高的噪音和产生振动,从而破坏管道及其它设备。
目前,国外已有多种防闪蒸结构,有迷宫式(如图6),有多层套筒式(如图7)等结构。迷宫式是将介质通过的流道设计成复杂曲折的路线,使介质在通过每一个拐弯时都有压力损失即压降,虽然总的压降较大,满足了工艺要求,但每一级压降都小于产生闪蒸的临界压差,从而避免了产生闪蒸。国外专利多层套筒式是将很多层套筒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套筒上都开有大量的节流小孔,而相邻层套筒安装时旋转一定的角度,使介质在从一层套筒流到下一层套筒时产生一个压降,同迷宫式一样,每一级压降都小于产生闪蒸的临界压差,从而避免了产生闪蒸。
但国外的这两种专利技术都有缺点:
1.迷宫式虽然能有效降压,但加工工艺复杂,复杂曲折的流道曲线必须通过特殊工艺才能获得,且为了达到流量要求,通常需要有多个盘片的组合,这种盘片组合的固定也需要特殊工艺才行。所以,其缺点是制造工艺太复杂。
2.多层套筒式的优点是结构较简单,零件的加工都较为容易,但安装时如何确保层与层之间转动合适的角度是个难题,依靠人工操作容易使最终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其降压效果不是很好,不适合于高压差的场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既有良好的制造工艺性,又能有效多级降压的防闪蒸阀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闪蒸阀门,它包括阀体和阀盖,在阀体内安装有阀座、阀瓣、阀杆和防闪蒸结构,其中,所说的防闪蒸结构是由设置在阀瓣与阀体之间的至少两层套筒组成,而且在每层套筒的圆周壁上均开有节流窗口,相邻层套筒之间彼此错开一定角度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优点是套筒的加工、装配工艺相对于迷宫式防闪蒸结构而言要简单得多,而其降压效果和防闪蒸能力却比国外的多层套筒要强许多,基本与迷宫式相当,具有多级降压效果,避免液态介质通过阀门时产生闪蒸和气蚀,从而确保阀门的流通能力,避免材料的损坏,并保护管道及其他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闪蒸阀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均布狭长型节流窗口的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具有有规律分布的节流小孔的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外套筒使用安装形成防闪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流体走向原理图;
图6为国外专利迷宫式防闪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国外专利多层套筒式防闪蒸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阀座垫片,3阀座,4阀瓣,5阀杆,6内套筒,7外套筒,8阀盖垫片,9阀盖,10/11阀盖螺栓/螺母,12填料,13压套,14压板,15/16填料螺栓/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防闪蒸阀门,它包括阀体1和阀盖9,在阀体1内安装有阀座3、阀瓣4、阀杆5和防闪蒸结构,所说的防闪蒸结构是由设置在阀瓣4与阀体1之间的至少两层套筒组成,而且在每层套筒的圆周壁上均开有节流窗口,相邻层套筒之间彼此错开一定角度安装。
本实施例中的套筒只有2层即内套筒6和外套筒7,在实际应用中,如工况需要,可以设计成3层或更多层套筒,套筒与套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流体在间隙中碰撞、合流、分流,压力降低后再流向下一层套筒,直至出口降至工艺要求的压力为止,而每一级压降都小于产生闪蒸的临界压力,从而避免了闪蒸的发生。
内、外套筒的节流窗口有两种开法,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所示套筒是在套筒的圆周壁上加工有很多的均布狭长型节流窗口,图3所示套筒是在套筒的圆周壁上加工有大量的有规律分布的节流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88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移动硬盘
- 下一篇:多层印刷线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