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两用真空规管接口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38383.X | 申请日: | 2006-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20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柯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L21/00 | 分类号: | G01L21/0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梁瑞林 |
| 地址: | 7100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用 真空 接口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真空测量技术,涉及对真空规管接口的改进。
背景技术
真空测量仪表一般是由显示控制单元和真空规管(测量传感器)组成。用于真空实验设备或真空加工设备时,显示控制单元置于操作控制台上,真空规管安装在设备的工作室、管路及泵口处。设备与真空规管的连接口主要有夹紧型真空快卸法兰的KF系列和φ16mm真空规管接头,其中KF25、KF16和φ16真空规管接头最为常用。夹紧型真空快卸法兰(KF型)参见图2,是通过接口的上下端面压紧“O”型胶圈实现端面密封;φ16真空规管接头是通过螺母、压垫和接头将“O”型胶圈压紧来实现对径向和端面的密封,如图1所示。在日常大量的真空计校准/测试中,真空标准设备的接口一般为φ16真空规管接头或真空快卸法兰(KF25),因此会频繁出现与被校准的真空规管接口型式不同的情况。而在真空试验、加工设备的制造和更新真空测量仪表时,常会遇到设备与选用的真空规管接口或更换新型的真空规管与设备原有接口型式不一致的问题,使得在真空测量仪表选配上受到限制。目前解决接口型式不一致的问题是采用选配或加工转换接口的方法。只要使用转换接口,就会增加密封环节,就会不同程度地增加设备的渗漏量,从而影响设备的极限真空度和压升率等指标。特别是用到φ16真空规管接头的转换接口,渗漏量会更大,如果是测量较高的真空度,由于渗漏使得转接口处与真空室间存在的压力梯度,会得到不准确的测量结果。另外,φ16真空规管接头是采用螺母旋紧方式压紧O型胶圈来实现密封,因此每次拧紧的力量不同,导致系统漏率的不同,造成在重复条件下,得不到相同的真空环境。综上所述,需要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种真空规管接头连接要求的接口,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渗漏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兼容φ16真空规管和KF系列真空规管的两用真空规管接口,以简化真空快卸法兰(KF)与φ16真空规管接头的转换接口型式,从而减少接口转换的密封环节,达到KF法兰与φ16接头在转接后不会增加设备渗漏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用真空规管接口,包括一个带有外法兰的接头5、一个密封圈4、一个压垫3和一个卡箍6,卡箍6将接头5和压垫3连接起来,接头5的通径Φ3与被连接的Φ16mm真空规管的外径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在接头5的连接端口的内部有由一个直径为Φ1的第一台阶形内腔和直径为Φ2的第二台阶形内腔组成的台阶内腔,Φ1大于Φ2,直径为Φ2的第二台阶形内腔与接头5的通径Φ3之间有一个内收的锥面7,接头5的轴向长度不小于25mm;所说的压垫3是一个圆环,在其下端有一个直径缩小的台阶轴,该台阶轴的直径与接头5连接端口内部的第二台阶内腔Φ2间隙配合,压垫3下端的直径与接头5连接端口内部的第一台阶内腔Φ1间隙配合,密封圈4位于接头5连接端口内部的锥面7上,压垫3下端的台阶轴的端面压缩密封圈4,其压缩量为15%~35%,压垫3上端有一个沿径向外展的连接盘环8,其外径与接头5外法兰的直径相同,连接盘环8的截面与接头5外法兰的截面相同;压垫3的下端插入接头5的连接端口后,连接盘8和接头5的外法兰通过卡箍6连接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用真空规管接口,既可连接KF系列真空快卸法兰,又可连接φ16真空规管接头,在进行KF法兰与φ16接头转换连接时,不增加密封环节,从而不会增加设备的渗漏量。使用两用真空规管接口,可提高真空设备所用真空测量仪表的互换性,为更新真空测量仪表或更换新型真空规管提供了方便条件。特别是在真空标准设备上使用此种接口,对于占绝大多数的KF系列、φ16接口的真空仪表,校准时无需转换连接可直接,更有利于极限真空的获得,大大提高了校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φ16真空规管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KF系列真空规管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使用本实用新型连接φ16真空规管时的示意图。
图5是使用本实用新型连接KF系列真空规管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83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式电磁炉
- 下一篇:计算机控制水浴理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