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组式凹版印刷机递墨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6439.8 | 申请日: | 200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6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郭会元;刘斌武;卢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07 | 分类号: | B41F31/0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自爱 |
地址: | 714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组 凹版 印刷机 递墨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机的供墨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机组式凹版印刷机递墨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中低速印刷机的供墨装置采用开放式墨槽,印版辊筒直接浸入墨槽中。但是当该种结构用在高速机上时,则印品会产生网点不实、墨斑、墨线、色差等不良缺陷,使得印品质量大大降低,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组式凹版印刷机递墨辊装置,该种装置在印刷过程中可使印品网点饱和,墨斑、墨线、色差等不良缺陷完全消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机组式凹版印刷机递墨辊装置,包括墨槽,还包括浮动支座及递墨辊组件,所述的浮动支座固定在墨槽上,所述的递墨辊组件安装在浮动支座上。
在上述方案中,浮动支座包括滑座、滑块及压簧,所述滑座固定在墨槽两侧板内侧上,所述滑块可在滑座内滑动。
该装置中递墨辊组件包括递墨辊及轴承,轴承通过挡圈固定在递墨辊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下递墨辊方式将油墨间接传递到印刷版辊,通过递墨辊与印刷版辊的碾压达到充分消泡的作用;
2、更有利于油墨的充分搅拌和加快油墨的循环速度,避免了墨线和色差缺馅的产生;
3、由于墨面高度低加之墨槽采用了特述的结构形状,保证了油墨不甩出也不溅出,印品不会产生墨斑缺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供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用新型下递墨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用新型下递墨辊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墨槽,2.滑座,3.滑块,4.轴承,5.压簧,6.递墨辊,7.上墨管,
8.回墨管,9.墨泵,10.墨槽,11.印刷版辊,12.刮墨刀,13.承印材料,14.压印胶辊,15.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供墨装置,由图中,印刷版辊11直接浸入墨槽10中,墨泵9将油墨注入墨槽10中。在印刷过程中,通过刮墨刀12将多余油墨刮掉。通过压印胶辊14和印刷版辊11的挤压作用使油墨转移到承印材料13上。由于印刷版辊11直接浸入墨槽10中,导致上墨量大,在机器高速运转情况下,易产生甩墨、溅墨情况,造成印品出现墨斑、墨线等不良缺陷。
图2是本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递墨辊6通过轴承4安装在滑块3上,滑块3可在滑座2内部上下滑动。滑座2固定在墨槽1上。挡圈15将轴承4固定在递墨辊6上。压簧5使得递墨辊6与印刷版辊11接触更加紧密,便于油墨转移。
本实用新型递墨辊装置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墨泵9通过上墨管7先将油墨注入墨槽1中,多余的油墨通过回墨管8回流到墨槽10中,完成油墨的循环。递墨辊6浸在油墨中,避免了印刷版辊11与油墨直接接触。通过印刷版辊11旋转带动递墨辊6转动,油墨由递墨辊6转移到印刷版辊11上,这样通过碾压,只有少量的油墨转移到印刷版辊11,再由刮墨刀12进一步刮净。这样,有效地避免了机器高速运转时甩墨、溅墨情况。
同时,在印刷的过程中,递墨辊6起到搅墨棒的作用,可以使油墨更均匀,消除色差现象。
本方案中的墨槽1的底部为圆弧形,使得存墨量少,油墨面较低,一方面节约了油墨,另一方面保证了油墨不甩出也不溅出,印品不会产生墨斑缺馅。
另外,为了避免递墨辊6在运转过程中多余的油墨飞溅出来,递墨辊6的轴心与印刷版辊11的轴心偏置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4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摩托车防盗车锁
- 下一篇:保健脚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