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卷边抑波屏蔽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6049.0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21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军;张茂功;陈彬;殷继刚;沈承;石立华;钟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H15/58 | 分类号: | E04H15/58;E04B1/92;E04H15/3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卷边抑波 屏蔽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防电磁泄漏和电磁脉冲的柔性电磁屏蔽帐篷,特别涉及一种柔性卷边抑波屏蔽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相继研制了不同类型的电磁屏蔽帐篷,但屏蔽门始终是技术瓶颈之一。国外电磁屏蔽帐篷的屏蔽门主要采用屏蔽拉链、魔术贴和强磁条进行组合,即关门时先用屏蔽拉链将柔性门关闭,然后用条状金属吸波魔术贴沿屏蔽拉链缝粘合一周,再用周边带强磁条的门帘沿魔术贴外缘粘贴在门框上,魔术贴和强磁条主要是增强吸波,预防屏蔽拉链缝泄漏的电磁波,这种屏蔽门构造繁琐、实用性差,而且门只能从篷内开启和关闭。国内主要采用迷宫式多重屏蔽拉链门或简易钢性屏蔽门,迷宫式多重屏蔽拉链门主要由三至五道屏蔽拉链组成,其屏蔽频段窄,屏蔽效能低,简易钢性屏蔽门经反复安装和拆卸后易变形,造成电磁泄漏,不适合用于需反复架设和撤收的屏蔽帐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柔性卷边抑波屏蔽门,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屏蔽篷布,在屏蔽篷布上开有一U型槽,将屏蔽篷布分为屏蔽门帘和屏蔽门框两部分,屏蔽门帘与屏蔽门框之间通过拉链连接,与屏蔽门帘边缘连接有第一内门套和第一外门套,屏蔽门框边缘连接有第二内门套和第二外门套,屏蔽门帘和屏蔽门框内、外两侧设置有搭扣带。
所述的第一内门套、第一外门套、第二内门套和第二外门套的宽度为300mm。
搭扣带沿拉链等距离布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屏蔽门与屏蔽篷材料相同,一体化,篷体架设完成后门自然形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屏蔽门帘边缘和屏蔽门框边缘连接有门套,使用时门套卷边使通过门缝泄漏的电磁波被完全隔绝,不会造成电磁泄漏,门的屏蔽效能与屏蔽篷体相一致,性能可靠。门即可在篷内关闭或开启,也可在篷外关闭或开启,使用方便。由于门体与篷体是同一种屏蔽材料,其耐久性好。该结构没有附加构件,仅由屏蔽篷材料构成,且用料少、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屏蔽篷布9,在屏蔽篷布9上开有一U型槽,将屏蔽篷布9分为屏蔽门帘1和屏蔽门框2两部分,屏蔽门帘1与屏蔽门框2之间通过拉链3连接,与屏蔽门帘1边缘连接有第一内门套4和第一外门套5,屏蔽门框2边缘连接有第二内门套6和第二外门套7,屏蔽门帘1和屏蔽门框2内、外两侧设置有搭扣带8。
所述的第一内门套4、第一外门套5、第二内门套6和第二外门套7的宽度为300mm。
搭扣带8沿拉链3等距离布置。
在篷内关闭门时,从篷内将拉链3拉合,使屏蔽门帘1与屏蔽门框2定位在墙体平面上,然后将屏蔽门帘1与屏蔽门框2的第一内门套4和第二内门套6拉展对齐,向一侧卷起,卷至根部时,用篷内的搭扣带8固定,第一外门套5和第二外门套7可分别卷起,用篷外侧的搭扣带8分别固定,门开启时过程相反。在篷外关闭门时,从篷外将拉链3拉合,使屏蔽门帘1与屏蔽门框2定位在墙体平面上,然后将屏蔽门帘1与屏蔽门框2的第一外门套5和第二外门套7拉展对齐,向一侧卷起,卷至根部时,用篷外的搭扣带8固定,第一内门套4和第二门套6可分别卷起,用篷内侧的搭扣带8分别固定,门开启时过程相反。
本实用新型柔性卷边抑波屏蔽门,由于屏蔽门套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经紧密卷折固定后,屏蔽门帘与屏蔽门框通过屏蔽门套形成连续导电体,阻隔了屏蔽门帘与屏蔽门框边缘拉链造成的电磁泄漏,同时屏蔽门套采用的屏蔽材料与屏蔽篷体屏蔽材料相一致,其屏蔽效能与屏蔽篷体屏蔽效能也一致,这种屏蔽门结构简单,使用时方便、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6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