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252.6 | 申请日: | 2006-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2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沈春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春安 |
主分类号: | F24C7/00 | 分类号: | F24C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 |
地址: | 454000河南省焦作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电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汽车半轴制坯的中频感应加热电炉。
背景技术
较大镦粗比的棒料(汽车半轴法兰制坯),在镦粗时,由于锻造工艺和棒料在膜腔中成形锥体的方法不同(温度高、抗力小、先变形),对变形区段加热温度有顺序温差要求。目前,用于对工件进行加热的加热炉为普遍的加热装置,大都采用直接加热方式对工件进行加热,当工件通过加热炉时,工件各表面受热不均匀,表面各部分的温度不均匀,温差大。现行使用的棒料加热感应器,有圆形多孔位和扁形单孔位,前者加热区的温度中间高、两端低,锻件容易产生质量缺陷;后者的主要缺点是适应性差、同型号功损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电炉,通过接入的功能接线柱不同,加热的部位不同,温度不同,其对棒料加热后的温差适应于不同顺序变形聚集的模具进行锻压,实现节能、应变的全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感应加热电炉,由感应线圈、炉衬、负极接线柱、正极接线柱构成,感应线圈设置在炉衬中,正负两个接线柱分别由主线圈两端部引出,所述感应加热电炉中的感应线圈是三种不同的功能线圈,分别为缩口线圈、主线圈、附线圈,附线圈置于电炉棒料进口侧主线圈外部,缩口线圈置于炉底,绕制直径略小于主线圈的直径,三种功能线圈串联连接。A、B为负极接头,C、D、E、F为正极接头,任何一个负极和任何一个正极组合后,产生的电流强度不同,感应加热效果不同。
有益效果
与现行使用的棒料加热感应器相比,该感应加热电炉,任一负极接线柱与任一正极接线柱组合工作,产生的电流强度不同,产生的感应加热效果不同,对棒料加热后的温差,可满足不同的锻造工艺。更方便与任何锻、轧设备配合使用,其适应于不同顺序变形聚集的模具进行锻压,一炉多用,相对节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应加热电炉,使棒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加热到所需温度,极大地减少金属氧化,既省料又提高锻造质量,省电、环保、降低成本和人力开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所示的感应加热电炉,由感应线圈、炉衬4、负极接线柱B、正极接线柱E构成,感应线圈设置在炉衬4中,B、E两个接线柱分别由主线圈2两端部引出,所述感应加热电炉中的感应线圈是三种不同的功能线圈,分别为缩口线圈1、主线圈2、附线圈3,附线圈3置于电炉棒料进口侧主线圈2外部,缩口线圈1置于炉底,绕制直径略小于主线圈2的直径,三种功能线圈串联连接。A、B为负极接头,C、D、E、F为正极接头;在缩口线圈1的端部引出负极接线柱A,在主线圈2的中部引出正极接线柱C,在附线圈3的端部引出正极接线柱D和正极接线柱F;
所述感应线圈为实心的耐热合金线材制成的双层感应线圈,它由工业纯铜(方紫铜管)或电导率不低于纯铜的电导率的96%的黄铜绕制而成;
所述的炉衬4由耐高温水泥、废高铝耐火砖颗粒、矿棉及玻璃水复合配制而成;
感应电炉所用的电源为单相中频感应加热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原理:即在一个导体线圈中(称感应器)通过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在其周围将产生一个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在感应器内的钢铁上就会产生一个与线圈内电流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其在工件表面自成回路,称“涡流”,涡流与工件本身电阻作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加热工件。
1.功能接线柱A与C接通中频电源后,接线柱A与C之间的线圈有电流通过,作用产生感应磁场加热,适用于汽车半轴花键镦粗加热。
2.功能接线柱A与E接通中频电源后,接线柱A与E之间的线圈有电流通过,作用产生感应磁场加热,适用于汽车半轴法兰预镦粗锥体,在上模腔逐步形成的镦粗工艺加热。
3.功能接线柱B与D(F)接通中频电源后,接线柱B与D(F)之间的线圈有电流通过,作用产生感应磁场加热,适用于先封闭模腔,再锻压形成锥体的锻压工艺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春安,未经沈春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2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远程移动通讯网络式汽车智能防盗抢装置
- 下一篇:沼气池破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