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体轧辊座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087.4 | 申请日: | 2006-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21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郑红专;赵林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红专 |
主分类号: | B21B31/02 | 分类号: | B21B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450001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体 轧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辊轧机的轧辊座,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塔形辊系的分体轧辊座。
背景技术
在板带材生产中,产品的厚度精度和板形平直度是反映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厚度自动控制技术在近年中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板形平直度控制技术一直处于研究之中,现有技术多种形式的轧机在轧制较大宽厚比的板带时仍存在严重的横向厚差问题。板带材的横向厚差取决于轧辊工作辊缝的大小与形状,而影响工作辊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轧辊的弯曲变形,在巨大轧制力的作用下,轧辊产生的弯曲变形改变了工作绲缝的形状,因此产生横向厚差。
近年来随着压下装置和调整装置的作用位置由过去的在工作辊轴颈处改变为作用在轧辊座顶部的新型轧机的出现,板形控制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产成品的横向截面的尺寸精度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但是,对于塔形辊系的多辊轧机,经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传递的轧制力存在着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其中水平分力不仅会使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还进一步使轧辊座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轧辊座水平方向的变形会使工作辊的弯曲变形加剧,改变工作绲缝的形状,影响板带材的板形平直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轧辊座,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多辊轧机存在轧辊座和工作辊水平方向弯曲变形的技术问题,提高板带材的板形平直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轧辊座,以多点支撑梁形式与塔形辊系的支撑辊连接,包括一与塔形辊系的中支撑辊连接的中轧辊座,以及二个分别与塔形辊系的侧支撑辊连接的侧轧辊座,所述中轧辊座为凸形体,中部向下凸起,两侧的下方形成凹部,矩形体的二个侧轧辊座分别设置在所述凹部内,所述中轧辊座10将二个侧轧辊座以上下叠设方式固接在所述中轧辊座的两侧。
所述中轧辊座凹部的上部开设有二个垂直通孔,所述侧轧辊座的上部开设有二个设置内螺纹的垂直连接孔,二个垂直连接螺栓分别穿过所述二个垂直通孔与所述二个垂直连接孔螺接;侧轧辊座20的侧部开设有一个水平通孔,中轧辊座10凹部的侧面开设一设置内螺纹的水平连接孔,一水平连接螺栓穿过所述水平通孔与水平连接孔螺接;侧轧辊座的上部开设一凹槽,所述凹槽靠近中轧辊座的侧壁上开设一设置内螺纹的锁紧孔,一锁紧螺栓螺接在所述锁紧孔上,其前端与所述中轧辊座凹部的侧面压合。
所述垂直连接螺栓上还设置有球面垫,所述锁紧螺栓上还设置有锁紧螺母,所述水平连接螺栓上还设置有蝶簧和/或弹簧垫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轧辊座和侧轧辊座的水平接触面上还设置水平垫片,所述中轧辊座和侧轧辊座的垂直接触面上还设置垂直垫片。
针对塔形辊系作用在轧辊座上的作用力存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力的特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分体轧辊座,包括中轧辊座和二个侧轧辊座,在垂直方向上以上下叠设方式设置,在水平方向上以并列结构方式设置,使分体轧辊座在垂直方向形成一个受力整体,在水平方向形成侧轧辊座局部受力,因此从结构上消除了轧辊座因水平作用力产生的弯曲变形,进而减少支撑辊、中间辊以及工作辊的弯曲变形,确保工作辊母线的正确形状,使最终板带材产品具有较高的板形平直度。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中轧辊座和侧轧辊座的连接结构,既实现了中轧辊座和侧轧辊座在垂直、水平方向的连接,又可以保持侧轧辊座的合理受力,使中轧辊座和侧轧辊座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轧辊座与侧轧辊座垂直方向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轧辊座与中轧辊座水平方向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中轧辊座; 20-侧轧辊座; 30-垂直连接螺栓;
40-水平垫片; 50-水平连接螺栓; 60-锁紧螺栓;
70-垂直垫片; 11-垂直通孔; 12-水平连接孔;
21-垂直连接孔; 22-水平通孔; 23-凹槽;
24-锁紧孔; 31-球面垫; 51-蝶簧;
52-弹簧垫片; 61-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红专,未经郑红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0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芳纶芯阻燃输送带
- 下一篇:具有形态调整机构的支撑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