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钢螺旋溜槽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5042.7 | 申请日: | 200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10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发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发镇 |
主分类号: | B03B5/62 | 分类号: | B03B5/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4550河南省沁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 螺旋 溜槽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钢螺旋溜槽,用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特别适应铁矿等矿物的分选和脱泥,对精矿微细粒级回收率更高。
二、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螺旋溜槽的结构均是由矿浆分配器、给矿斗、十字架、立柱、螺旋叶片、截矿斗、聚集斗组成。每台设备根据不同需要,有1-4头的螺旋槽,增加头数可以提高单机的生产能力,减少占地面积。当分选物料时,料浆从螺旋溜槽顶部给矿斗加入,并沿着螺旋溜槽向下运动。最初的普通螺旋溜槽是为金属矿的重力选矿而设计的,对微细粒级物料和脱泥效果差。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螺旋溜槽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比普通螺旋溜槽更适合用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铁矿等矿物的微细粒级的分选和脱泥,对精矿微细粒级回收率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螺旋溜槽,包括下列部件:
分配器——位于螺旋溜槽上部,是带有多个出料口的筒状体。
十字架——位于分配器下部,支承分配器和加固立柱的作用。
立柱——由槽钢制成,上部与十字架固接,沿其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有孔,立柱的数量为4根。
螺旋溜槽叶片——螺旋溜槽叶片内表面刻有8--62条刻槽。通过螺栓穿过立柱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的孔,使螺旋溜槽叶片与立柱固定,并保持螺距相等。
给矿斗——位于分配器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螺旋溜槽上端,该给矿斗为方斗形。
截矿斗——位于螺旋溜槽下端,上面设有调节阀,便于调整矿浆带宽,底部设有精矿、中矿、尾矿排放管。
聚集斗——固装在立柱上,位于螺旋溜槽下部,截矿斗精矿、中矿、尾矿排放管下面,其形状为漏斗形,并分别设有精矿、中矿、尾矿排放管。
其特征在于:螺旋溜槽的横截面采用椭圆线、立方抛物线复合曲线设计,螺旋溜槽横截面曲线与水平成9°-12°的倾角,刻槽耐磨螺旋溜槽径距比为0.45~0.6。螺旋溜槽横截面直径为600毫米——1200毫米,螺旋溜槽叶片槽面刻有8--62条刻槽。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螺旋溜槽具有选别效果好,脱泥好,精矿和微细粒级回收率高。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螺旋溜槽叶片横截面曲线图
如图1所示:图中1、分配器 2、十字架 3、给矿斗 4、立柱5、螺旋叶片 6、截矿斗 7、聚集斗
五、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说明。
分配器1由十字架2支撑,位于螺旋溜槽上部,是带有多个出料口的筒状体,将矿物给到分配器1,通过分配器底部的多个出料口分别将矿物分配给给矿斗3;十字架2位于分配器1下部,支承分配器1和加固立柱4的作用;立柱4由槽钢制成,其上部与十字架2固接,沿其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有螺旋叶片5连接的孔,立柱4的数量为4根;螺旋溜槽由螺旋叶片5,1--4头,每圈1--4片组成,螺旋叶片5内表面刻有8--62条刻槽,由螺栓穿过立柱4纵向中心线均匀分布的孔,使螺旋叶片5与立柱4固定,并保持螺距相等;给矿斗3为方斗形,位于分配器1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螺旋溜槽上端;截矿斗6位于螺旋溜槽下端,上面设有调节阀,便于调整矿浆带宽,底部设有精矿、中矿、尾矿排放管。聚集斗7固装在立柱4下端,位于螺旋溜槽下部,其形状为漏斗形,分别设有精矿、中矿、尾矿排放管。
上述的玻璃钢螺旋叶片横截面采用椭圆线、立方抛物线复合曲线设计,螺旋叶片5横截面曲线与水平成9°-12°的倾角,螺旋溜槽径距比为0.45~0.6。螺旋溜槽横截面直径为600毫米--1200毫米,螺旋叶片5槽面刻有8--62条刻槽。矿浆给入分配器1,通过分配器底部多个出料口均匀分配给每头螺旋溜槽上端的给矿斗3,矿浆给到螺旋溜槽后,在重力、磨擦力、刻槽作业用力和流体冲力的作用下,矿浆实现按比重及粒级分层分带,微细粒级重矿物由刻槽进入精选区,最后经过截矿斗6将精矿、中矿、尾矿分开,分别通过各排放管流到聚集斗7的精矿、中矿、尾矿并排出,从而实现分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发镇,未经刘发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50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