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床或加工中心的主轴轴承配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4139.6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36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祎;高淑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19/02 | 分类号: | B23B1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2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床 加工 中心 主轴 轴承 配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床或加工中心的主轴轴承配置结构,属于机床领域。
背景技术
主轴是机床的核心部件之一,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有的场合强调主轴转速要高,有的场合强调主轴刚度要高。加工中心的主轴既强调速度又强调刚度,并且分别可以居于速度和刚度极端要求之间。在此,列举四种以往的设计中经常采用的主轴轴承配置方式。在图1结构中,采用3个轴承,轴承型式均为精密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1a和2a相等,均为15°。前端两个轴承1为同向组合,后端一个轴承2与前端两个形成整体背靠背关系,前后端轴承之间用精密内外隔套3隔离,并提供预紧力。主轴4与轴承组整体以轴承孔及后端端面定位,以前端盖压紧。前后端轴承规格相同。在图2结构中,采用4个轴承,轴承型式均为精密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3a和4a相等,均为15°。前端两个轴承5为同向组合,后端两个轴承6也为同向组合,并与前端两个轴承形成整体背靠背关系,前后端轴承之间用精密内外隔套隔离,并提供预紧力。主轴与轴承组整体以轴承孔及后端端面定位,以前端盖压紧。前后端轴承规格相同。在图3结构中,采用5个轴承,轴承型式均为精密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均为15°。前端一组3个轴承中的前两个轴承7为同向组合,与第三个轴承8形成背靠背关系。后端两个轴承9和10为背靠背组合并单独成组,可在轴承孔内轴向游动。前后两组轴承分别以圆螺母直接压紧并产生预紧力。主轴与轴承组整体以前端轴承孔及其端面定位,以前端盖压紧。后一组轴承只起径向支承作用,不参与轴向定位,且规格比前端轴承组小。在图4结构中,采用6个轴承,轴承型式均为精密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均为15°。前端一组4个轴承中的前两个轴承11为同向组合,后两个轴承12也为同向组合并与前两个形成背靠背关系。后端两个轴承13和14的组合形式及作用与图3结构中后端轴承组相同,前后端轴承组预紧方式、主轴与轴承组定位安装方式也与图3相同。后端轴承组比前端规格小。在以上几种配置方案中,综合起来看,存在这样一些不足:(1)制约转速提高,降低轴向刚度。在图1和图3结构中,承受向后轴向载荷(这是主轴轴向载荷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为前两个轴承,承受向前轴向载荷的为第三个轴承,前两个轴承的预紧力均由第三个提供。在这两种结构中,一方面,造成第三个轴承的预紧力大于前两个中的任一个,另一方面,前两个轴承的预紧力又相对不足。从使用效果看,这两种结构均由于第三个轴承预紧力相对偏大而制约了转速提高,以轻度预紧为例(以下同),这种情况下轴承转速系数为0.7左右。同时,由于前两个轴承预紧力相对偏小而降低了轴向刚度。即使轴承出厂时按成组销售,预紧力经过认真分配也是如此。(2)影响轴承寿命。加工中心主轴后部均有一套松打刀装置,提供向前的推力以打下主轴上的刀具。在图1和图3结构中,若主轴后部没有轴向卸荷装置,则打刀推力完全作用在第三个轴承上,对该轴承的精度、使用寿命及主轴整体轴向刚度均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在图1中,若主电机与主轴之间采用皮带或齿轮传动,则传动带来的径向载荷均由后端一个轴承承担,同样会影响它的寿命。(3)长形隔套的存在降低了主轴轴向综合刚度。在图1和图2的结构中,长形内外隔套3会在轴向载荷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直接降低了轴向刚度。若因此而将隔套变短则缩短了轴承跨距,会影响到主轴径向刚度。在图2结构中,轴承转速系数稍高一些,一般为0.8。(4)在图4的结构中,无论是轴向刚度还是径向刚度都可以认为是相对最好的。但由于前端四个轴承排列在一起,散热条件相对差一些,会导致不必要的温升过高,往往需专门配置冷却装置。且这种配置本身就相对昂贵一些。在此例中,轴承转速系数与图2相同,也为0.8。(5)轴承浪费,在图3结构中,后端一组两个轴承仅承受径向载荷,在轴向承载能力上则是浪费;在图4结构中,后端一组两个轴承与图3结构是同样的浪费。前端一组四个轴承,从主轴悬伸弯曲特性看,径向载荷的分布是由前向后逐渐衰减,至少第4个轴承承受的径向载荷已衰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所以存在径向承载能力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结构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床或加工中心的主轴轴承配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主轴前后端各有一组轴承,每组轴承由单个角接触轴承组成,前端一组轴承为同向组合,后端一组轴承也为同向组合,前后两组轴承形成整体背靠背关系,后端轴承组接触角大于前端轴承组接触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41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