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供油阀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3733.3 | 申请日: | 2006-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884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曾劲松;陈光进;郑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5B20/00;E02F9/2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云 |
地址: | 550009***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油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装载机装载斗的液压阀。
背景技术:众所周知,大多数装载机的装载斗一般都是由油泵通过一个供油阀提供压力油来执行举升和下降动作;然而,目前的供油阀都只有一个进油口,因此只能与一个主油源回路连接;另外,传统的供油阀没有蓄能和保护装置,因此一旦主油路出现故障装载斗便不能动作,容易造成其它零部件的损坏。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由两个主油源提供压力油,而且具有保护和蓄能功能的供油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减压阀、溢流阀、单向阀、梭阀和蓄能器构成;阀体内设有减压阀腔、溢流阀腔、单向阀腔和两个对接的进油孔,所述减压阀由安装在所述减压阀腔中的减压阀芯、弹簧座、第I弹簧、固定封闭在减压阀腔左端的减压阀盖、固定封闭在减压阀腔右端的堵头构成;所述溢流阀由安装在所述溢流阀腔中的溢流阀芯、安装在该阀芯上的第II弹簧、固定封闭在溢流阀腔左端的溢流阀盖构成;所述单向阀由安装在所述单向阀腔中的球型阀芯、固定封闭在单向阀腔右端的接头、安装在该接头中的第III弹簧构成;所述梭阀由分别固定在进油孔中的两个梭阀座、安装在两个梭阀座之间的梭阀钢球构成;进油孔通过第I油道与减压阀腔连通,第II油道将减压阀腔、溢流阀腔、单向阀腔三者连通,减压阀腔、溢流阀腔通过第III油道与出油口连通;蓄能器与接头连通。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在阀体上设置了由一个梭阀控制的两个进油孔,因此本供油阀能够同时与两个主油源回路连接,当一个主油源回路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梭阀迅速地进行切换,有效地保证了装载机能够连续正常地工作;由于设置了蓄能器,因此即便所有主油源回路发生故障时,蓄能器也能够提供使装载斗进行临时应急操作所需的动力,对装载斗的零部件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原理图。
图中:阀体1 弹簧座2 减压阀芯3 进油孔4 第I油道5堵头6 第II油道7 蓄能器8 接头9 第III弹簧10 球型阀芯11第III油道12 溢流阀芯13 第II弹簧14 调整垫片15 溢流阀盖16减压阀盖17 第I弹簧18 防尘盖19 梭阀座20 梭阀钢球21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1~4中,阀体1内设有减压阀腔、溢流阀腔、单向阀腔和两个对接的进油孔4,其中,第II油道7将所述的减压阀腔、溢流阀腔、单向阀腔三者连通;进油孔4通过第I油道5与减压阀腔连通,减压阀腔、溢流阀腔通过第III油道12与出油口连通。
减压阀由安装在所述减压阀腔中的减压阀芯3、弹簧座2、第I弹簧18、固定封闭在减压阀腔左端的减压阀盖17、固定封闭在减压阀腔右端的堵头6构成;减压阀芯3可在减压阀腔内左右移动,其外圆周面设有环槽和油孔、其轴向方向设有与该油孔连通的先导油油孔。
溢流阀由安装在所述溢流阀腔中的溢流阀芯13、安装在该阀芯上的第II弹簧14、固定封闭在溢流阀腔左端的溢流阀盖16构成。
单向阀由安装在所述单向阀腔中的球型阀芯11、固定封闭在单向阀腔右端的接头9、安装在该接头中的第III弹簧10构成。
梭阀由分别固定在进油孔4中的两个梭阀座20、安装在两个梭阀座20之间与该座相适配的梭阀钢球21构成,梭阀钢球21可在两梭阀座20之间移动。蓄能器8固定在接头9上,并与之连通。
为了便于调整油压,在减压阀盖17和第I弹簧18之间、溢流阀盖16和第II弹簧14之间设置有调整垫片15;为了防止异物进入阀体1内,在两个进油孔4中还设有防尘盖19;为了加工方便,阀体1上的各工艺孔均由工艺球封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37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