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计算机控制水浴理疗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30261.6 | 申请日: | 200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33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庞国华;王建楹;徐合刚;马锦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H33/00 | 分类号: | A61H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53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计算机控制 水浴 理疗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浴理疗机,具体说是利用计算机控制产生含有活氧和负氧离子成份并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装置。
(二)背景技术
计算机控制水浴理疗机主要服务于美容保健化妆品行业。目前市场上用于辅助透皮吸收目的的类似产品有洗浴用泡泡机,其主要理疗机理是喷出具有一定压力的、含有活氧的气体,利用水流和气泡的机械作用对人体皮肤进行按摩。在控制方面上仅采用机械旋钮式,以改变机器运行的时间和气泡的产生量。这种机器存在以下致命缺陷:发出的气体中不含负氧离子气体,不能改善洗浴场所的空气质量;没有考虑我国北方地区使用者在冬季使用时,对发出的气体有需要加热的要求;没有考虑一些人群不能使用活氧的要求;不能准确的依据药物透皮吸收的需要精确设定工作时间和气泡产生强度;没有较人性化的人机对话设计,因此,在功能上不能充分发挥辅助透皮吸收的理疗效果,在操作上也不方便。
(三)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计算机控制的水浴理疗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依据了下述的技术方案。计算机控制水浴理疗机包括计算机主控装置、控制面板、显示器、气体发生装置,所述的气体发生装置由电机、活氧发生器组成;电机、活氧发生器、显示器和控制面板均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进一步增加的负氧离子发生器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增加的加热器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
调速器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并与电机电连接;定时器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并分别与电机、活氧发生器、加热器和负氧离子发生器电连接。
蜂鸣器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
在计算机主控装置与活氧发生器的连接电路中增加活氧控制器;在计算机主控装置与加热器的连接电路中又进一步增加热风控制器。
在控制面板上设有整机的启闭控制键、活氧发生器工作启闭设定键、压力强度设定键、工作时间设定键、加热器工作启闭设定键,这些按键分别与计算机主控装置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之处在于:
1、利用计算机控制,合理地在水浴中将负氧离子、活氧及具有压力的气体等理疗因子有机结合,对洗浴者肌肤起到按摩、清洁、理疗作用,更好地完成辅助透皮吸收这一目的。
2、产生气体中含有负氧离子成分,可以改善洗浴场所的空气质量。
3、所生产的气体中的活氧含量可调,适用人群更加广泛。
4、气体的温度可控,方便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使用。
5、可精确设定气体的压力。
6、在操作控制上,采取轻触按键控制,利用液晶大屏显示当前设定值或正在进行的工作状态,方便使用者依据需要进行参数设定。
7、大屏显示的内容涵盖时间量、气体压力强度值、热风控制器工作状态、活氧控制器工作状态和机器工作状态,方便使用者使用。
8、控制面板上轻触按键可以方便完成工作时间、压力强度、加热器工作启闭、活氧有无等参数的设定,轻松完成使用时人机对话。
(四)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请参见附图。计算机控制水浴理疗机包括计算机主控装置1、控制面板9、显示器2和气体发生装置,所述的气体发生装置由电机3’、活氧发生器5’组成;电机3’、活氧发生器5’、显示器2和控制面板9均与计算机主控装置1电连接。在计算机主控装置1与活氧发生器5’的连接电路中增加活氧控制器5。通过上述的改进,水浴理疗机就可以用计算机控制产生含有活氧成份的气体了。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的负氧离子发生器7与计算机主控装置1电连接。通过再次的改进,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计算机控制产生含有活氧成份的气体,还可以产生含有负氧离子成份的气体。
再进一步增加的加热器6’与计算机主控装置1电连接。在计算机主控装置1与加热器6’的连接电路中又进一步增加热风控制器6。通过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可以对生产的上述气体进行加热。特别适合中国北方冬季的使用。
数字式调速器3与计算机主控装置1电连接并与电机3’电连接。增加的数字调速控制器调速范围由低到高分为9档。通过其上所述设计,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改变排出气体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02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两用真空规管接口
- 下一篇:屏幕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