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下管柱泄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9544.9 | 申请日: | 2006-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3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崔朝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朝轩 |
主分类号: | E21B34/12 | 分类号: | E21B34/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429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管柱 泄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井下泄油装置,适用于油田井下油水井作业时起管柱前泄去管内原油,防止污染地面环境;也可用于其它措施管柱泄油。
背景技术:
现阶段油田用于管柱泄油的装置主要有: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撞击式泄油器使用时通过从油管内投入撞击杆砸断泄油器销钉,打开泄流孔,从而使油管内流体泄出。在现场使用中发现其缺陷为:油管内泄油器上方有沉沙或落物撞击杆无法接触泄油器销钉而不能打开泄流孔。旋转式泄油器使用时旋转油管,摩擦块与套管摩擦不动,密封环丝扣相对油管旋转脱出,漏出泄流孔,从而使油管内流体泄出。在现场使用中发现其缺陷为:油管内液柱压力高,密封环丝扣在摩擦块摩擦套管力的作用下无法旋开,而不能打开泄流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井下管柱泄油器,它能克服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的不足,在油管内有杆断等落物情况下实现泄油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井下管柱泄油器由上接头1、泄流机构2、油管短节3、撞击机构4组成,其上接头1上端为油管母丝扣,下端与泄流机构2用丝扣连接。油管短节3上端为油管公扣,与泄流机构2用丝扣连接,中下端有外丝扣9与撞击机构4的内丝扣连接,下端为油管公扣10与下部油管连接。
该装置有益效果:1、克服了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的不足之处。2、旋转管柱,撞击机构与油管短节连接丝扣脱离后,上提下放管柱,撞击机构产生的撞击力是随下放管柱速度增大而增大,现场容易做到。3、该设计结合了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在现场应用不足之处以及现场作业的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新型井下管柱泄油器结构示意图
1、上接头2、泄流机构3、油管短节4、撞击机构5、偏心孔6、泄流孔7、撞击杆8、密封圈9、外丝扣10、油管公扣11、摩擦块12、撞击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装置由上接头1、泄流机构2、油管短节3、撞击机构4构成。上接头1上端为油管母丝扣,下端与泄流机构用丝扣连接。泄流机构2有纵向偏心孔5、偏心孔中间有横向泄流孔6连通油管内与偏心孔,偏心孔内有撞击杆7,撞击杆有上下密封圈8密封偏心孔5与撞击杆7的间隙。油管短节上端为油管公扣,与泄流机构用丝扣连接,中下端有外丝扣9与撞击机构4的内丝扣连接,下端为油管公扣10与下部油管连接。撞击机构有摩擦块11、撞击体12组成,撞击体内有内丝扣与油管短节外丝扣9连接。
该装置下在全井管柱需要泄流段的中下段,下井前将撞击机构4与油管短节3的外丝扣9旋满扣固定,由泄流机构2的偏心孔5内撞击杆7上下密封圈8密封油管内外并试压完好。检泵或措施施工后需要泄流时,旋转管柱,在摩擦块11的作用下,撞击机构与油管短节连接丝扣脱离后可以沿油管短节3上下滑动;上提下放管柱,撞击机构4沿油管短节3上下滑动,撞击上面的撞击杆7,打开泄油孔6,从而使油管内流体泄出。
装置优点:1、克服了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的不足之处。2、旋转管柱,撞击机构与油管短节连接丝扣脱离后,上提下放管柱,撞击机构产生的撞击力是随下放管柱速度增大而增大,现场容易做到。3、该设计结合了撞击式泄油器、旋转式泄油器在现场应用不足之处以及现场作业的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朝轩,未经崔朝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95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