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耐过充的动力新型锂离子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5809.8 | 申请日: | 2006-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79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沈涛;唐琛明;王兴威;徐中元;沙永香;朱亚萍;黄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新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0 | 分类号: | H01M10/40;H01M10/38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科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葛雷 |
地址: | 2262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耐 动力 新型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发展迅猛,因而对其配套的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凭借其输出电压高、比能量大、自放电小、循环性能好等优点,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一跃成为目前世界电池市场风头最劲的电池产品。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单支使用较少,一般都是以电池组的形式使用。电池组是两支或两支以上电池通过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混合组成。由于电池性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过充、过放的问题,从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质量来看,过充比过放危害更大。锂离子电池在正常电压范围内可以安全工作,但若发生超过设计电压、出现过充现象时,其性能就会变得不稳定:锂金属沉积在阳极形成锂枝晶,易形成内部短路,会产生大量热;阴极材料的不稳定使得电解液氧化,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都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现象,很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过充情况下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的能耐过充的动力新型锂离子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能耐过充的动力新型锂离子电池,包括圆柱形电池壳,其特征是:电池壳中设置极组,极组有正、负极片,正、负极片之间设置隔膜;极组的上下两端设置绝缘垫片,电池壳上端设置防爆盖帽,极组的正极片通过上极耳与防爆盖帽连接,极组的负极片通过下极耳与电池壳连接。
极组是按照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的叠合顺序,呈围绕一个圆心的同方向卷绕形式。防爆盖帽包括电池帽,电池帽下装具中央孔的铝环,铝环下装铝质球面状防爆片,铝质球面状防爆片通过激光焊与其下方的铝质底片连接。在防爆盖帽与电池壳之间设置聚丙烯密封圈。上、下极耳均有一条或多条,为镍带或铝镍复合带。上极耳与正极片之间通过超声焊连接,下极耳与负极片之间采用点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是用一种镍钴锰酸锂、锰酸锂或磷酸铁锂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加粘结剂、导电剂、溶剂,均匀合浆后,连续涂布在金属铝箔两面,裁成一定尺寸的正极片。负极材料为中间相炭微球、天然石墨、天然改性石墨中的一种或几种加粘结剂、导电剂、溶剂均匀合浆后,连续涂布在金属铜箔两面,裁成一定尺寸的负极片。在充电过程中Li+从正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出,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过充10V时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过充时最高温度低于120℃,十分安全。
绝缘垫片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溶剂是EC+DMC、EC+DME、PC+DEC、PC+DMM、PC+DMP、BC+DME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在过充情况下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图。
图2是图1中绝缘垫片的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能耐过充的动力新型锂离子电池,包括圆柱形电池壳1,电池壳1中设置极组,极组有正极片2、负极片4,正、负极片2、4之间设置隔膜3;极组的上下两端设置绝缘垫片11,电池壳1上端设置防爆盖帽,极组的正极片2通过上极耳8与防爆盖帽连接,极组的负极片4通过下极耳12与电池壳1连接。极组是按照隔膜、负极片、隔膜、正极片的叠合顺序,呈围绕一个圆心的同方向卷绕形式。防爆组合盖帽包括电池帽7,电池帽7下装具中央孔的铝环10,铝环10下装铝质球面状防爆片9,铝质球面状防爆片9通过激光焊与其下方的铝质底片5连接。在防爆盖帽与电池壳之间设置聚丙烯密封圈6。上、下极耳均有一条或多条,为镍带或铝镍复合带。上极耳与正极片之间通过超声焊连接,下极耳与负极片之间采用点焊连接。
正极片的制作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新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新动力电池及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58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