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8轮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23431.8 | 申请日: | 200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99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贾小平;于魁龙;王传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文良 |
主分类号: | B62D61/10 | 分类号: | B62D6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陆 两栖 地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8×8全轮驱动的水陆两栖可在水中、沼泽、雪地、沙漠、山地、森林等条件下越野行驶的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般采用4×2方式驱动,即在4个车轮当中有2个是动力驱动车轮,而另外2个是自由轮,若其中一个驱动车轮打滑,则另一个驱动轮也无法产生牵引力,车辆不能行驶。而在越野路面行驶的吉普车为了提高通行能力,避免淤陷情况发生,常采用4×4驱动方式,即4个车轮均能够产生驱动力。而采用更多轮数驱动的车辆,就更不容易发生淤陷后不得动弹的现象,同时,轮胎或履带接地压力更低,通过能力更强。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通过性能,达到各种困难路面均能行驶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8×8方式驱动的全地形车辆。该车采用全塑车体,有利于减轻重量和在水上行驶增加密封性;发动机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操纵装置以及油箱等均安装布置在车体内部,且发动机前置,变速箱中置,油箱后置,该布置方案使得车辆配重平衡,尤其有利于水中行驶;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采用无级变速装置连接,可减少驾驶员换档次数;变速箱中设有差速器,可实现差速制动转向,转弯半径小且转向灵活。全车8个车轮,均为独立驱动,只要有一个车轮没有淤陷,就能行驶,同时,不做任何改动,将专用履带套在4个车轮外围,就可变换成为履带车辆,适应在泥泞、沼泽、雪地、沙漠等松软路面行驶;水中行驶时可由布置在车后两侧的螺旋桨和车轮一起产生推进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上车体组装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燃油箱布置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下车体内部立体布置图。
图7是本发明的车架总成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车架总成装配图。
图9是本发明加装履带时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加装履带时的立体图。
图中1.上车体,2.车棚骨架,3.车厢护栏,4.备胎,5.螺旋桨,6.车轮,7.下车体,8.驾驶舱底护板,9.座椅,10.尾厢底护板,11.燃油箱,12.油箱盖,13.前隔板,14.侧护板15.发动机,16.电瓶,17.车轮轴,18.握把式方向盘,19.传动链轮,20.变速箱,21.轴承端盖,22.水上传动装置,23.螺旋桨,24.轮轴轴承,25.盘式制动器,26.无级变速主动盘,27.无级变速被动盘28.履带
具体实施方式
全地形车辆主要由全塑密封车体和车架推进系统组成。全塑车体分为上车体(1)和下车体(7)两大部分,均为一次成型工艺制成。两侧各开有4个轮轴孔,用来安装轮轴轴承(24)和轴承端盖(21)。下车体尾部开有两个水上传动轴孔,用来安装水上传动装置(22)及螺旋桨(23)。车架推进系统整体装在下车体内部,并通过轮轴端盖(21)固定在下车体两侧甲板上,然后再安装上车体。
发动机(15)经安装在车体内左侧的无级变速装置(CVT)将动力传递给带有差速机构的变速箱,增大了传动范围,避免了驾驶员经常换挡。变速箱(20)两侧的输出轴上都分别装有链轮和盘式制动器(25)。
其中链轮是通过中间链轮减速后再将动力经链条分别传递给一侧的4个链轮(19)、车轮轴(17)、和车轮(6),一般的路面,包括柏油、水泥公路,均可以采用车轮行驶。在特殊路面条件下,如雪地、沙漠、沼泽等,可以不对原车做任何改动,直接在车轮外轮缘套上专用履带(28),用来降低接地压力,提高车辆通过性。
水上行驶是依靠安装车体尾部两侧的2个螺旋桨(23)来推进的,推进的动力是由第4轮轴上的链轮取出动力,传递到传动装置主动轴,经过水上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桨(23)旋转。
车辆制动采用的是液压制动系统,它通过握把上的制动手柄可以控制车辆实现制动;而通过握把式方向盘(18)还可以控制车辆向某一侧转向。当向左转动方向盘时,左侧刹车盘被制动,右侧车轮仍保持原速运动,此时车辆实现向左原地转向。向右侧转动方向盘时,正好相反,车辆向右原地转向。当需要停车时,只需握紧方向盘上的制动手柄,则两侧刹车盘同时被制动,车辆停止运动。
为了提高乘员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尾厢部位加装了车厢护栏(3)和车棚骨架(2),并安放了备胎(4)以防万一。燃油箱(11)布置在车厢尾部,便于配重并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为了防止传动机构伤人,在车厢底部和前、侧部位均安放了塑料隔板(8)、(10)、(13)、(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文良,未经贾文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234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