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切料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15489.8 | 申请日: | 2006-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1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社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社国 |
| 主分类号: | B23D25/06 | 分类号: | B23D25/06;B23D36/00;B26D1/60;B26D7/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2550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切料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材料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所用切料机大多为手动,工作效率较低,使工人的劳动强度过大,虽有数控锯床,但是因为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锯条磨刃较难等因素,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实现自动化切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切料机,其目的是使切料机具有自动匀速进给,快速复位和过载保护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自动切料机。它包括机架、电机、活动轴、顶轮架、割片架、割片、料胎架、传动带、程序控制开关等部分,在机架上用螺栓装有料胎架,通过活动轴使割片架和机架装配连接,割片架的一端装有电机,另一端装有割片,通过传动带将电机的动力传递给割片,使其快速旋转,其特征是,用活动轴将顶轮架与割片架装配连接,在顶轮架上装有顶轮,在机架上装有凸轮,凸轮通过传动带与电机相连,顶轮在凸轮旋转产生的推力下,对割片架及割片产生向料棒的给进力,完成对料棒的切割。
在顶轮架和割片架之间装有弹簧和保护开关,当凸轮的给进压力超过一定限量时,保护开关将断电,停止系统工作,有过载保护的作用。
在机架的相应位置,装有程序控制开关,当凸轮转过最大直径,回到最小直径时,割片也将料棒切断而快速复位,同时触及程序控制开关,起动自动给料程序,实现自动给料。
凸轮制成在最大半径处沿半径方向直线断开的形状,这样能使顶轮、顶轮架、割片架及割片等在电机的重力下快速复位。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自动切料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它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使所切料棒规格一致,精度准确。
附图说明
附图是自动切料机的主视图。
图中1机架、2电机、3凸轮、4顶轮、5活动轴、6顶轮架、7弹簧、8保护开关、9割片架、10割片、11料胎架、12传动带、13料棒、14螺栓、15程序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自动切料机是由机架1、电机2、活动轴5、顶轮架6、割片架9、割片10、料胎架11、传动带12、螺栓14和程序控制开关15等部分组成,在机架上用螺栓14安装有料胎架11,并通过活动轴5装配连接有割片架9,割片架9的一端装有电机2,另一端装有割片10,通过传动带12将电机2的动力传递给割片10,使其快速旋转,用活动轴5将顶轮架6与割片架9装配连接。在顶轮架6上装有顶轮4,在机架1上装有可旋转的凸轮3,凸轮3通过传动带12与电机2相连。顶轮4在凸轮3的转动时产生的推力下对割片架9及割片10产生向料棒13的给进力,完成对料棒的切割。
在顶轮架6和割片架9之间装有弹簧7和保护开关8,凸轮的旋转对顶轮4产生压力,可压缩弹簧7,如果割片10进给料棒13过慢而使弹簧7压缩超一定限量时,保护开关8就会切断电源使全系统停止工作,从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
在机架1的相应位置,安装有程序控制开关15,当割片10将料棒13切断,快速复位时,将触动程序控制开关15,起动自动给料程序,实现自动给料。
自动切料机的凸轮3是在最大半径处沿半径直线断开,在工作时它能使顶轮4从在电机2的重力下,从最大半径处迅速落到最小半径处,这样实现了割片的迅速复位。
在切割时,料棒13进入料胎架11,随着凸轮3的定向旋转,给顶轮4产生了压力,连同顶轮架6压缩弹簧7,从而使割片架9及割片10产生向料棒13的进给力进行切割,当将料棒13切断,割片10到达下止点时,顶轮4离开凸轮3的最大半径,在电机2的重力下迅速复位,这时将触动程序控制开关15,而起动自动给料系统,自动给料系统再次将料棒13送入料胎架11内,再次进行切割;如果割片10进给料棒13过慢而使弹簧7压缩超一定限量时,保护开关8就会切断电源使全系统停止工作,从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如此实现自动切割、自动给料、过载保护和快速复位的工作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社国,未经张社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54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