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11920.1 | 申请日: | 2006-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96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马良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良奇 |
主分类号: | F24B1/19 | 分类号: | F24B1/19;C10B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560重庆市铜梁***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家用 生物 气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
背景技术
家用生物质气化炉是利用生物质(如:秸秆、稻壳、树枝、杂草等农作物废弃物或生活垃圾等)在缺氧状态下进行燃烧,使大部分可燃烧物质转化为可燃气体,经冷却、净化后供炊事、取暖等使用。常见的家用气化炉包括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和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基本结构是一个圆柱形炉体,在炉体内壁衬有耐火材料,炉体下部连接有空气进气管道,炉体上部有密封上盖。使用时将生物质放入炉体内,点火后密闭燃烧,仅由鼓风机向炉体内输送空气,控制空气输入量就可保证生物质的缺氧燃烧,生成可燃气体。在炉体的上部通常设置有可燃气体收集装置,并有向外输送可燃气体的管道。目前,家用气化炉大都为分体式结构,即气化炉与燃烧器分离,气化炉收集到生物质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冷却装置、过滤装置或焦油分离装置等,以除去可燃气体中的灰尘、焦油等,再输送到燃烧器燃烧。而在此输送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燃气中的焦油,因其含量较高,在输送过程中可能会沉积在管道或冷却装置及过滤装置内,造成输气管道或装置阻塞,形成二次污染等等。另外,如果焦油分离不彻底,则可能造成燃气热值较低,不能有效利用能源,燃烧器集炭阻塞等现象。因此,怎样减少家用气化炉燃气中的焦油含量成为其推广使用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存在的焦油含量较高、分离困难、燃气热值较低和燃烧器焦炭阻塞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该生物质气化炉的顶部设置混气室和燃烧器,气化炉产生的可燃气体先进入混气室,让可燃气体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器燃烧。该生物质气化炉可以将气化炉产生的可燃气体在不降低温度的情况下直接送入混气室,与空气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器,减少了热量损耗,简化了气化炉结构。更重要的是含有焦油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可以完全燃烧,彻底解决了困扰生物质气化炉推广使用的重大难题。
本实用新型气化炉上盖的下部设置有混气室,气化炉上盖的上部中心处设置有燃烧器接口,燃烧器可以直接安置在燃烧器接口上,混气室与空气进气管道相连接,在混气室的空气进气管道上安装有混气室进气量调节阀,混气室进气管与鼓风机连接,鼓风机与气化炉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气化炉进气量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炉体内壁设置有环形水封槽,气化炉上盖与炉体通过环形水封槽连接。该气化炉的炉体壁延伸至燃烧器上部,并安装有排烟管道。混气室由气化炉上盖板和底板组成,并在底板上设有可燃气体收集孔;或者由气化炉上盖板的底部空间组成。或者,将混气室与燃烧器设置为一体,进气口与圆柱状气体分配室相连接,圆柱状气体分配室的内侧设置有气体旋风孔,进气口的上部设置有气体缓冲罩,圆柱状气体分配室的内侧的气体旋风孔呈阶梯状分布。
本实用新型气化炉可以将气化炉产生的可燃气体在不降低温度的情况下直接送入混气室,与空气混合后再送入燃烧器,减少了热量损耗,简化了气化炉结构。在鼓风机与气化炉进风口连接的管道上和鼓风机与混气室空气进入口连接的管道上分别设置的气体流量调节阀,可以分别调节送入气化炉和混气室的空气量,使气化炉的气化效果和可然气体的燃烧效果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实施例放置烹饪用锅的示意图
附图3是无底锅正视示意图
附图4是无底锅俯视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旋风燃烧器结构正视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旋风燃烧器结构俯视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旋风燃烧器气体旋风进气孔分布的展开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良奇,未经马良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19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