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导盲仪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10879.6 | 申请日: | 2006-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30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晋西;陶源;何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1F9/08 | 分类号: | A61F9/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先芸;梁展湖 |
| 地址: | 40005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导盲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超声波进行测距的导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盲人避障的便携式导盲仪。
背景技术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盲人最大的困难之一,是行走不便,因此他们很少外出,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目前,盲人行走避障主要采用拐杖、导盲犬等方式,这些方法在准确、便捷、美观等方面都有所不足,且双手要被占用,远满足不了盲人对生活的追求。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这些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盲人们的导盲手段也得到了许多改进。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导盲杖、导盲镜相继面市。还出现了带有GPS的语音式“引路机器人”。这些导盲设备一方面需配戴耳塞,束缚了双耳;另一方面也价格不菲,很难推广;同时也缺乏一定的隐蔽性。中国专利CN85100707“一种作用距离可控的超声导盲眼镜”,公开一种采用接收、发送脉冲声纳来测距避障的导盲眼镜,其存在的缺陷是可靠性不高,定位和障碍提示比较单纯,只能避开比较高的障碍物,携带不便影响美观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盲人感知障碍物的远近,且方便准确便于携带的便携式导盲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便携式导盲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路板、振动电机和电池;电路板设单片机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超声接收和发送电路,输出端经数模转换器、功率放大器带动振动马达或喇叭。
所述单片机控制器以SPCE061A作为主控制器。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利用超声测距,获得障碍物的距离及地面状况,通过单片机来控制该仪器发出相应的语音提示或振动,使盲人感知障碍物的远近,可以使盲人感知来自前后左右全方位的障碍物;
(2)解放盲人拿拐仗的双手;
(3)语音、振动双挡选择,使用灵活、方便,能够克服语音式导盲仪的缺点,解放因配戴耳塞而束缚的双耳;
(4)体积小,轻便,易携带,使用简单;
(5)由于该仪器可以缠绑在身体上的相应部位,也可装在衣服特制的口袋内,小巧、隐蔽,让人看不出盲人的身体缺陷,将给盲人的生活提供极大方便;
(6)应用了超声测距、单片机控制、机械振动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本技术新颖,功能全面、实用,外观简洁大方,制造成本低廉,价格便宜,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可以给数百万盲人的生活提供极大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盲仪总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路方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超声波发生电路;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超声波接收处理电路;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单片机工作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
图6是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导盲仪程序原理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模拟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导盲仪,包括壳体1、电路板2、振动电机3和电池4,图中5-开关,6-耳机孔。其使用方式参见图7。
参见图2,电路板2设单片机控制器7,单片机控制器7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超声接收电路8和发送电路9,输出端经数模转换器10、功率放大器11带动振动马达或喇叭12,以振动或语音方式提示盲人。根据超声波测距,使盲人根据不同的机械振动幅度或语音提示来感知判断障碍物的远近,从而通过放置在不同位置的导盲仪多方位感知周围的障碍情况。
便携式导盲仪的电路可分为三个基本电路:
(1)单片机工作电路。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的单片机7可选择SPCE061A作为主控制器,用来控制超声波的发射和电机(喇叭)的控制,超声波距离的测定通过单片机定时器来换算。利用超声波指向性强,在介质中传播能力较强的特点,准确测量距离。SPCE061A能保证单片机正常工作,从而实现对超声波和电机振动的控制。
(2)超声波发送、接收电路。参见图3、图4,由SPCE061A单片机控制此电路发生40KHz的脉冲信号,从而实现超声波的发射。
(3)电机驱动电路。参见图5,由SPCE061A单片机利用PWM的占空比来实现电机的调速。输出端经数模转换器10、功率放大器11可采用两个由NPN型的9014三极管组成的达林顿管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学院,未经重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08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