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纵环筋管桩模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07747.8 | 申请日: | 2006-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42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兆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兆弟 |
主分类号: | B28B21/82 | 分类号: | B28B21/8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王俊城 |
地址: | 310017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环筋管桩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基础工程专用混凝土管桩模,属混凝土管桩模具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CN 2712587y、名称“竹节状预应力管桩钢模”,该实用新型竹节状预应力管桩钢模包含有两块长条状半圆型用紧固件拧(扣)紧的主体钢模,主体钢模每间隔1~4m,有一条横截面为直角梯形、或近直角梯形、或等腰梯形的环状凹槽,凹槽横截面四条边长5~40cm,环状凹槽与主体钢模接合部及环状凹槽两棱角中部分或全部设R角。其不足之处:该竹节状预应力管桩钢模所成形的异形管桩内的钢棒在管桩强拉成形后所产生的内应力直接作用在管桩的管壁与凸起的竹节间,由于竹节的厚度远远大于管桩壁的厚度,二者所承担的力不同,因此成形后的异形管桩在脱模时,由于管桩管壁与竹节所承受的内应力的强度不同,其结果造成管桩管壁与竹节的结合间产生裂缝,造成整根管桩报废。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一是设计一种管桩模,该管桩模所成形的混凝土管桩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大管桩的承压支撑面积,而且能够通过该支撑面积有效地提高管桩的承载压力;二是通过对管桩模内凹筋槽与模板面夹角限定,使成形后管桩的管壁与凸起筋间的结合部形成缓冲状结合带,使成型后的管桩内应力在凸起筋和管桩壁间形成的缓冲带间逐步的释放,避免管桩的损坏,确保所成形的筋状管桩的成形质量,并且方便脱模。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本申请在现有“竹节状预应力管桩钢模”的基础上:1、桩体一端或两端设有凹进的环状凹筋槽,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一。环状凹筋槽的设计目的在于:由于管桩的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参数,一个是管桩端面的大小,一个是管桩桩身面积的大小,管桩端面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承载力的35%左右、管桩桩身面积的承载力占整个管桩的65%左右。因此本申请通过增大管桩模一端或两端腔体面积而增大成形管桩的端面面积,从而达到增大管桩承载力的目的,这是其一,也是背景技术所未解决的。2、间隔位于管桩模腔壁上多个凹进的环状凹筋槽及环状凹筋槽间纵向一条或2条或多条凹进的纵向凹筋槽的设计,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二。管桩模腔壁上多个凹进的环状凹筋槽及环状凹筋槽间纵向一条或2条或多条凹进的纵向凹筋槽设计的目的在于:由于管桩桩身与地下土质所产生的磨擦力(支撑力)占到整个管桩承载力的65%左右,本申请通过在管桩模纵向间隔设置环形凹筋槽和将间隔的环形凹筋槽间通过纵向凹筋槽连通,可以极大地提高成形后的管桩桩身面积,从而达到大幅度地提高管桩承载力的目的;其次,纵向凹筋槽与环状凹筋槽所形成的整体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了成形管桩的整体抗压、抗弯、抗剪强度,使管桩在起吊、运输、压桩及压桩后续的施工中,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抗压、抗弯、抗剪强度不够而造成的管桩破损,以及由于破损而造成的补桩等补救施工,确保管桩的成形、运输及施工安全,更重要的是,该纵环凹筋槽的整体设计,可以有效地满足位于其内的管桩内应力自身消失所需的强度,确保成形后的管桩不受损。3、纵环凹筋槽斜面下底与管桩成形模间夹角的设计,是本申请的特征之三。目的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成形时,位于混凝土管桩内的钢棒必须进行强拉延伸,而位于混凝土管桩成形模套内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造桩成型后,位于成形模内的管桩内部存在巨大的内应力,该内应力直接作用在管桩上,由于纵环凹筋槽与管桩成形模间设有一定的夹角,该夹角使纵环凹筋槽的两侧(截面呈梯形的两腰)所产生的斜面能够满足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确保所成形的管桩内应力消失的过程中,不会对管桩本身产生负面效果,从根本上解决了管桩内应力所导致的管桩裂缝的问题,并且能够方便脱模。其技术方案:纵环筋管桩模,它包括模芯(2)、上模(15)和下模(17),上模(15)和下模(17)套在模芯(2)上,上模(15)和下模(17)模腔内间隔开有环状梯形凹筋槽(16),环状梯形凹筋槽中的环状梯形凹筋槽的前坡面(4)与模板面夹角α为10~90度、后坡面(5)与模板面夹角β为90~10度,间隔分布的环状梯形凹筋槽(18)间纵向设有一条或2条或多条凹筋槽(19)且与环状梯形凹筋槽(18)相通。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管桩模腔壁上间隔凹进的环状凹筋槽及环状凹筋槽间纵向一条或2条或多根凹筋槽的设计,不仅有效地扩大成形后管桩的整体支撑面积,提高了管桩的承载能力-----其φ400mm管桩在承载力相当于φ500mm管桩的承载力,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满足了所成形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避免了管桩内应力对管桩的损害,确保了成形后的管桩质量,并且能够方便脱模。
附图说明:
图1是纵环筋管桩模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兆弟,未经周兆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077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接枝马来酸酐的方法
- 下一篇: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报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