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99669.1 | 申请日: | 2006-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 发明(设计)人: | 熊鹰;陈志坚;王志国;徐顺棋;刘润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3B9/00 | 分类号: | B63B9/00;B63H21/30;F16F15/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行军 |
| 地址: | 430033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造船 隔振抗 冲击 通用 底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舰船用减振设备,具体地是一种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
背景技术
在造船工程中使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是舰船设计、建造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使用模块化技术设计与建造舰船,可以显著缩短舰船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等显著优点。对于军用舰艇而言,采用模块化技术,可以实现一舰多型,便于舰艇的现代化改装,提高舰艇在航率,降低舰艇全寿命周期内的费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模块化造船需要具有独立(完整)性、通用性、组合性的标准化整装单元。
而当前用来隔离舰船传到电子设备显控台等仪器设备所使用减振装置均为独立试的减振器,如:HG-80型钢丝绳减振器,GFD-700A复合阻尼减振器,6JX-70复合阻尼减振器,ZF-700A复合阻尼减振器等。这些减振器均是分立式,安装在机器和设备的底部,仅对安装在其上面的设备有隔振抗冲击作用,不能隔离传到舰员身上的振动,对舰员无防护作用。而且不能拼装成底盘,不能构成地板式平面,不能单独使用。一台设备的隔振,要用多个减振器。其技术方案是:将各个减振器,分别安装在设备的机脚上,减振器相互之间无关系、处于独立状态。即所谓分立式减振器方案,无法实现各设备的减振装置通用化、标准化,与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模块化造船工艺有很大冲突。使用现有的减振方案,在造船过程中,这些减振器必须逐个安装,不但增加了舰艇建造周期,组装难度也很大,维修起来更加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组装难度低,适用于模块化造船工艺,且能有效隔振抗冲击,对舰员和舰船上设备均能起到减振保护的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
针对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它包括底板和减振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由主板1拼接而成,相邻主板1之间由连接板3相连,所述减振器2设置在主板1底面。
所述由主板1拼接而成的底板周边可拼接边板6,相邻边板6之间、相邻主板1与边板6之间由连接板3相连。以便于在主板1拼接而成的底盘尺寸不能满足某些舱室的尺寸要求时使用。
所述每块主板1四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片7。所述每块主板1为600×600mm的正方形板。所述边板6为600×120mm的长方形板。所述减振器2设置在相邻主板1之间的结合点处。所述减振器2设置在相邻主板1与边板6之间的结合点处。所述主板1设有加强筋,连接板3为三角形板。所述边板6设有加强筋。所述减振器2的型号为HGGS-80钢丝绳减振器或者HGGS-125钢丝绳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设计采用了结构优化,将减振器元件集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通用底盘,适合于模块化造船使用。而且设计的通用底盘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尺寸。本设计直接将通用底盘铺设在舰船舱室的甲板上,不仅可以对舱室内需要减振防护的电子仪器等设备起到保护作用,还可对舱室内的其它设备和人员起到保护。本设计将减振系统通用化,模块化,为模块化造船提供了重要的配套设备,在造船时直接将本模块铺设,无须对设备加装减振装置,不但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降低了各设备的安装高度。本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受舱室高度和空间的限制而减振效果、特别是抗冲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减振、抗冲击效果较之现有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接板与主板或边板之间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模块造船隔振抗冲击通用底盘由底板和减振器组成,底板由主板1拼接而成,纵向主板1之间用连接板3拼接成条状板,而各纵向主板1之间用设置在底部连接点处的减振器3横向拼接成整体,底板四周结合处用连接板3固定。主板1可采用任意尺寸的板,为了适应模块化造船工艺的需要,让制造的底盘通用化、模块化,主板1为600×600mm的正方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96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速双扭矩传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