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球囊治疗刀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99066.1 | 申请日: | 2006-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571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邱学华;邱学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B17/34;A61B8/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30074湖北省武汉市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球囊治疗刀,适用于妇科超声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的穿刺定位。
背景技术
目前,B超引导下进行微创穿刺定位在临床上应用已经非常高度广泛,但由于B超对于微创技术所选用的较为细小的穿刺针/杆显像不清晰,从而常常引发因穿刺定位不准确的情况,给口才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已有科研人员在改进B超引导穿刺定位装置方面进行了考虑,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0520099123.1发明名称为:《航标针》,与其相比,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另一种手段达到相同的功能,航标针在超声下的强反光性较差,清晰度不够,观察有些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球囊治疗刀,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穿刺时定位准确,可通过在B超下显像清楚的充满液体的球囊测算出刀头的方向及位置,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因刀头显像不清而造成误穿组织等情况的出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由刀头、刀杆、球囊、注液管和刀柄组成。刀头通过刀杆与刀柄相连接,在刀杆上固定有球囊,球囊由医用橡胶、硅胶等材料制成,球囊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球囊前端边缘和刀头的距离是固定的,球囊的后端密封插有注液管,注液管的一端位于球囊内,并整体依附于刀杆之上,其另一端则完全露出,以便于注液。通过刀柄可与治疗源相连接,从而完成介入治疗。使用时,在B超的引导下,将球囊治疗刀的刀头及球囊经过阴道置入到宫腔,此时从注液口将液体,如水等通过注液管注入到球囊内,使球囊充盈完全胀大后停止继续注液,此时通过B超扫描,注有液体的球囊轮廓显像十分清晰,由于球囊的水平前端边缘和刀头的距离是固定的,以这点为基础,向前(即刀头方向)延伸相应的长度,即可推算出刀头的垂直位置,而横穿于球囊内的刀杆因为球囊内液体的显像效果,在超声下清晰可辨,则可容易的判定出刀杆的水平方向,结合以上两点横、纵座标,即可准确的定位出刀头的位置,从而指导操作者使用球囊治疗刀穿刺组织,并可精确测算出刀头距离被穿刺组织的距离,降低误穿的危险,为安全的实施后续介入治疗提供了保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通过在B超扫描下的显像清晰的充水球囊测算出刀头方向及其们于目标组织的位置,操作简单、定位准确、能有效防止误穿正常组织,减低了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球囊治疗刀使用状态(球囊充胀)时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球囊治疗刀未使用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其中:1-球囊,2-注液管,3-刀杆,4-注液口,5-刀头,6-刀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根据图1、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刀头5及刀杆3在同一水平线上,刀头5通过刀杆3与刀柄6相连接,在刀杆3上固定球囊1,球囊1可用医用硅胶、橡胶制成,其边缘与刀头5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刀杆3与手柄6连接,有利于外接治疗源,球囊1的两后两端和刀头5的距离为固定,球囊1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注液管2附在刀杆3上,注液管2的一端插在球囊1内,注液管2与球囊1密封。
使用时,在B超的引导下,将球囊治疗刀的刀头5及球囊1部位通过阴道置入到宫腔,此时从注液口4将液体,如水等通过注液管2注入到球囊1内,注液管2附着在刀杆3上,注液管2从充水球囊的后端穿入到球囊1内,使球囊1充盈完全胀大后停止继续注液,此时通过B超扫描,注有液体的球囊1轮廓显像十分清晰,由于球囊1的水平前端边缘和刀头5的距离是固定的,以这点为基础,向前(即刀头5方向)延伸相应的长度,即可推算出刀头5的垂直位置,而横穿于球囊1内的刀杆3因为球囊1内液体的显像效果,在超声下清晰可辨,则可容易的判定出刀杆3的水平方向,结合以上两点横、纵座标,即可准确的定位出刀头5的位置,从而可以指导操作者使用球囊治疗刀穿刺组织,并可用于测算出刀头5距离被穿刺组织的距离,在定位准确后,启动刀柄6连接的治疗源,实施相应手术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半边天医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90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