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绕双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94280.8 | 申请日: | 2006-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8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唐秋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9/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运萍 |
| 地址: | 110025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绕双 分裂 变压器 调压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一般采用单根扁导线、多根并绕螺旋式结构,螺旋式调压线圈结构对分裂变压器机械力尤为不好,运行时存在安全隐患。而且,为保证线圈压装方便,线圈辐向尺寸必须很大,势必提高原材料费用。因此现有结构经济性不好。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变压器调压线圈结构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绕双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
本实用新型在保证三相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匝绝缘及导线线规不变的条件下,设计了一种新的调压线圈及引线联接结构,将此结构应用到变压器上。
此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采用单层圆筒式、上下串联、轴向多根线“立绕”结构,即辐向单根线、轴向多根线,将导线宽度方向作为线圈的辐向绕制。
调压线圈分接线从线圈直接引出,调压线圈引线连接调压线圈分接线分接头。调压线圈引线上下连线。中间多根调压线圈分接线轴向用原线引出、上下连接,两侧2根用铜棒上下连接,兼起屏蔽作用。此结构使此类变压器运行时的电气性能及机械性能均得到有效保证。
为提高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机械强度,取消油道,上下两端垫薄的绝缘纸板(辐射厚度与线圈辐向厚度相当),保护匝绝缘。为提高该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机械强度,在线圈上下串联部分外围加固绝缘筒。在绝缘筒和线圈之间装撑条帘,在加固绝缘筒外采用固定纸板及绝缘铆钉固定,此结构使此类变压器运行时的机械力得到有效保证。
本实用新型调压线圈匝绝缘及导线线规不变的条件下,采用“立绕”结构,使线圈辐向尺寸大大减小,并能使相中心距尺寸、三相变压器油箱长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减小;分裂系数可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机械力好。
首先,机械力好。保证运行时的机械力要求是此类变压器设计的首要问题。此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绕制方便,节省操作工时;机械力好,分裂系数明显提高,提高了产品运行的安全性。更值得一提的:在其它提高分裂系数的措施都采取的情况下,进一步使分裂系数明显提高,满足用户协议要求。
其次,经济性好。使调压线圈辐向尺寸减小一半,使Mo尺寸减小,即使三相变压器油箱长度尺寸减小,宽度尺寸减小,节约了铜、绝缘件、钢板、变压器油等原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调压线圈及引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调压线圈加固绝缘筒俯视图;
图3调压线圈分接线俯视图;
图4绝缘纸板展开示意图。
图中:1调压线圈分接线,2绝缘纸板,3加固绝缘筒,4撑条帘,5固定纸板及绝缘铆钉,6铜棒。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绕双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包括调压线圈分接线1、绝缘纸板2、加固绝缘筒3、撑条帘4、固定纸板及绝缘铆钉5、铜棒6。此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采用单层圆筒式、上下串联、轴向多根线“立绕”结构,即辐向单根线、轴向7根线,将导线宽度方向作为线圈的辐向绕制。
调压线圈分接线1从线圈直接引出,调压线圈引线连接调压线圈分接线1分接头。调压线圈引线上下连线。中间5根调压线圈分接线1轴向用原线引出、上下连接,两侧2根用铜棒6上下连接,兼起屏蔽作用。此结构使此类变压器运行时的电气性能及机械性能均得到有效保证。
为提高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机械强度,取消油道,上下两端垫1.5mm厚的绝缘纸板2,辐射厚度与线圈辐向厚度相当,保护匝绝缘。为提高该轴向分裂变压器调压线圈机械强度,在线圈上下串联部分外围加固绝缘筒3。在加固绝缘筒3和线圈之间安装撑条帘4,在加固绝缘筒3外采用固定纸板及绝缘铆钉5固定,此结构使此类变压器运行时的机械力得到有效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未经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42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