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稻穗不沾药的喷药器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77978.9 | 申请日: | 2006-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78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朱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和平 |
| 主分类号: | A01M7/00 | 分类号: | A01M7/00;A01G25/09;A01C23/04;A01M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200江苏省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稻穗 不沾药 器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用喷药器具,专指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中下部病虫害的喷药器具。
背景技术
在水稻的一生中,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中下部病虫害始终威胁着水稻的生长,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稻进入抽穗灌浆成熟期,田间郁蔽,这一时期也是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中下部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若不对之进行有效防治,将会大幅度降低水稻产量,严重的可能导致颗粒无收。目前的防治方法是采取一定浓度的大剂量药水泼浇或用机动喷雾器进行喷射,药液大部分从稻穗及上层叶片滴落到田中,只有少量的药液能沿稻穗、上层稻叶流到稻棵的中下部,不仅防治效果不佳,农药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加重农药对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稻谷中农药残留量。如何解决好病虫害防治与降低稻谷中的农药残留量这对矛盾,是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最为关切的技术难题,也是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水稻抽穗后病虫害的喷药器具,它能大幅度提高水稻中下部位病虫害的防止效果,尤其水稻抽穗后使用本器具,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保证稻穗上不沾农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稻谷中的农药残留量,为生产绿色优质大米提供技术条件。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稻穗不沾药的喷药器具,其特征是:它包括喷药机、软质输药管、水平管和若干根竖直管,所有竖直管均与水平管相通,水平管与喷药机之间由软质输药管相连,在竖直管的下段设有微喷孔,微喷孔距水平管的距离为25厘米~40厘米,竖直管的高度为40厘米~50厘米,两相邻竖直管之间的间隔为30厘米。
在竖直管的下端面上设有微喷孔。
在竖直管的下段侧面上设有微喷孔。
在竖直管的下端面和下段侧面上均设有微喷孔。
所述微喷孔的直径为0.05毫米~0.3毫米。
本实用新型只要一个人就能独立使用,水平管的长度为1.5米~4.0米,操作人员在田头将喷药机加压后背在背上,双手握持水平管,向前走,喷药机中的药液就不断地通过软质输液管输入水平管中,再从各竖直管上的微喷孔中喷出,雾点直接喷射到稻颗基部,提高了防治效果。
由于在采用水平管上等距离地设有多根竖直管,在竖直管下段的下端面上及侧面开设了若干个微喷孔,这样的喷药器具对于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中下部病虫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水稻抽穗后期的稻飞虱、纹枯病等水稻中下部病虫害的防治特别有效,它既能有效杀灭病虫害,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稻谷中的农药残留,为生产绿色优质大米提供技术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放大图;
图中:1-喷药机;2-软质输药管;3-水平管;4-竖直管;5-微喷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稻穗不沾药的喷药器具,如附图1、图2所示,它由喷药机1、输药管2、水平管3和六根竖直管4,所有竖直管4均与水平管3相通,水平管3与喷药机1之间由软质输药管2相连,在竖直管4的下段侧面上设有微喷孔5,微喷孔5距水平管3的距离为30厘米,竖直管4的高度为50厘米,两相邻竖直管4之间的间隔为30厘米,在竖直管4的下端面上也设有微喷孔5,微喷孔5的直径为0.1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有多种,仅在竖直管的下端面开设微喷孔;仅在竖直管的下段侧面上开设微喷孔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两种实施例,且微喷孔的直径大小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在0.05毫米~0.3毫米任意选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和平,未经朱和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779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变压器搬运组合装置
- 下一篇:无轨无线电车车架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