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原料滚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68076.9 | 申请日: | 2006-1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5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华 |
| 主分类号: | B01F9/02 | 分类号: | B01F9/02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明 |
| 地址: | 523947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原料 滚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搅拌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可使原料均匀混合的原料滚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机械领域,常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原料,一般采购回来的化学原料都是筒装的,即使经过多种方式的运输,放置时间稍长,化学原料就会在筒内形成沉淀,使筒内的上、中、下各个位置的原料配比不一致,致使不能使用。在使用化学原料进行灌注之前,目前采用人为滚动原料筒的方式,即是将原料筒置于地面上,然后来回滚动一段时间,使筒内的化学原料充分混合,再交付生产部门使用。这种方式非常不方便,而且在地面上滚动时,如果原料筒是柱形,需要滚动较长时间才能够使筒内化学原料充分混合,但是如果原料筒是方形或者其他不便于在地面滚动的形状时,只能够通过人工搅拌的方式来使筒内的化学原料充分混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使原料均匀混合的原料滚动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有底座、支架,底座上安装有前后两组滑轮,支架置于前后两组滑轮上,支架上具有固定原料筒的固定装置。
所述的固定装置与底座之间具有倾斜角。
所述的固定装置为固定在支架上的固定架或者绑带。
所述的支架具有两圆形边框,圆形边框分别置于前后两组滑轮之间,两圆形边框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下托部,下托部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上托部。
所述的前后两组滑轮均固定在转轴上,转轴由外接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个用于旋转原料筒的机构,只需将原料筒固定放置在固定装置上,通过旋转支架,使得原料筒一齐旋转,从而达到原料筒内化学原料充分混合的目的,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原料筒。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较佳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放置好原料筒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状态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2,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0、支架20,底座10上安装有前后两组滑轮12、14,支架20置于前后两组滑轮12、14上,支架20具有两圆形边框24,圆形边框24分别置于前后两组滑轮12、14之间,圆形边框24可在滑轮12、14上旋转,带动整个支架20旋转;支架20上具有固定原料筒的固定装置22,固定装置22位于两圆形边框24之间。
固定装置22的结构不限,可以是直接固定在支架20上的固定架或者绑带,以及其他类似方式,即可以采用固定架存放原料筒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绑带直接捆绑原料筒的方式,只要能将原料筒固定在支架20上即可。
本实用新型支架20的两圆形边框24之间固定安装有两个下托部26,下托部26的两端分别铰接上托部28;将原料筒放置在下托部26上,然后将上托部28向内扣合,即可将原料筒固定在支架20上;图中加设了钩拉式辅助捆绑装置,即采用左右两个可钩合在一起的挂钩282,且挂钩282钩合时顶触上托部28,使上托部28紧密夹持原料筒,左方的挂钩在图中未示出。
所述的固定装置22与底座10之间具有倾斜角,该倾斜角最好是锐角,这样一来,原料筒放置于固定装置22上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也即是原料筒放置在固定装置22上时是一边高一边低。图3、4所示是放置好原料筒30时的示意图,原料筒30固定在固定装置22上,原料筒30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倾斜夹角。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原料筒30随支架20旋转时,可使原料筒30内的化学原料从较高处流到较低处,从而使原料筒30内的化学原料得到充分混合。
所述的前后两组滑轮12、14均固定在转轴16上,转轴16由外接电机驱动,可代替手工操作,底座10上具有放置电机的电机放置板18。
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转轴16旋转,滑轮12、14一齐转动,从而使得支架20旋转,带动固定在支架20上的原料筒转动,使原料筒内的化学原料得到充分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华,未经陈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80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