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之流体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67712.6 | 申请日: | 2006-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08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巫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巫嘉雄 |
主分类号: | B60S1/46 | 分类号: | B60S1/4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成明新 |
地址: | 510070广东省广州市先***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流体 加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之流体加热器,尤指应用于车体行车视线玻璃板,可产生热水浇溶雪霜之流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在寒带地区降雪天候,车辆置放一段时间后,其行车挡风玻璃被雪霜遮盖而失去视线,必须以外力将该积雪清除,清除方式有传统以器具扫除,或以热水浇溶清理,得可避免刮伤玻璃面,于是在寒带区域行车配备必须有水液加热的设计, 以备置对挡风玻璃作雪霜浇溶清除,该加热装置一般是设于雨刷水出口的一端。
有关昔用之设计,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该加热器10主要是由一水液槽体11,前后分设有入口111及出口112,槽体11里部轴向安装有一亲和式发热元件12,则是水液从入口111进入之后,会在发热元件12表面形成热交换作用,产生之热水由出口112输出,该亲和式发热元件12必须实施密封以及耐腐蚀等物理性防护,得是有另类设计如图2所示,将一内置式发热元件14置于交换元件13的匣口里部,交换元件13相邻匣口132的边界外,设有管路131提供流体交换川流,内置式发热元件14得由电极板141外围经绝缘而组合在匣口132里部,并受外力作用将内置式发热元件14夹固在里部,由于发热元件14为冷热操作之主体,质地较易于损坏,该式设计在故障后难以维修,且置入操作过程要求繁多细节, 以及要维修该发热元件则必须整体破坏,包括电极板,及常见将加热器单体全部更换,造成无谓浪费及环保负担。
上述诸设计,无法因应功率需求而安排对应之发热元件,更在生产时,厂家必须库存多种功率规格才能迅速提供客户要求,而造成库存成本,及生产时,无法以制式规格大量生产,总总造成生产成本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之流体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包括有:一积层发热单元,由一发热片结合电极片导通电性,对外由绝缘板间隔,一面结合于交换单元之导热面,背面由一封背板封合;一交换单元, 由一交换床,外表设有导热面,里部设有水液川流之流路,前后由封端盖封合,封端盖设有水液川流进出之管口。
本实用新型利用一积层发热单元, 以面对方式组合在交换单元所设导热面,利用发热单元热平衡先天物理特性,而可将所发生之热量指向传递给交换床,相同可得良好热传导效率, 以及易于置换或维修发热片,更进一步可随机选择多组结合而反应不同功率。
本实用新型之发热单元与交换床导热面之间可设有缓冲层。
本实用新型之发热单元与封背板之间可设有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单元之负极连结于交换单元,避免正极电荷量因突波等因素产生跳电。
本实用新型之发热单元是以正温度系数陶瓷电阻片为发热片,可确保电热工作稳定,及其本体硬质而利于固定组装。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体行车视线挡风玻璃,可产生热水浇溶积迭雪霜之优点,在生产时,可提高生产效率及减少库存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昔用亲和式加热器之剖视图。
图2为昔用内置式加热器之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元件组合关系立体图。
图4为图3之完成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热单元负极连结交换床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热片导接有正负电极及相关交换床结合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交换床可设有多组发热单元组合之关系位置示意图。
元件符号说明:
加热器... 10 槽体... 11 入口... 111
出口...112 亲和式发热元件...12
交换元件... 13 管路... 131 匣口... 132
内置式发热元件... 14 电极板... 141、22
积层发热单元..2 发热片...21 绝缘板...23
缓冲层... 24 缓冲装置... 25 封背板... 26
交换单元... 3 导热面... 30 交换床... 31
流路...310 封端盖...32、33
管口...34、35 强化肋条...36
导热肋板... 37 压定板... 4 螺丝...4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巫嘉雄,未经巫嘉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677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