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用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52934.0 | 申请日: | 200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9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黎福根;张声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0 | 分类号: | H01M2/00;H01M2/02;H01M2/3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323湖南省浏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蓄电池。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因其采用电能驱动,结构简单,噪音低,操纵性能好,使用成本低,维护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而成为机动车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电动汽车,由于蓄电池自身结构及连接结构的不合理,致使其安装拆卸不方便,并且连接处易氧化,造成连接处电阻大,电能消耗大,导致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价格高,蓄电池使用寿命短,使用成本增加,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设计一种结构合理、连接可靠、电能损失小的蓄电池及连接装置,无疑将有效改善蓄电池的运行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加速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安装拆卸方便、连接可靠、续驶里程长的电动汽车用蓄电池。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动汽车用蓄电池, 所述的蓄电池壳体底部设有滚轮,在蓄电池壳体外侧下部对称设置有弹性定位棘齿,在蓄电池壳体侧面上部设有蓄电池正负极输出极柱。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的蓄电池极柱外表面为圆锥形,中心设有一通槽。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步改进是:所述的蓄电池极柱孔内卡装有一锥形套,锥形套内壁上设有一圈圆形凸台并卡装在蓄电池极柱上设置的圆形凹槽中,所述锥形套外表面设有可与外接导线端部设置的螺母螺接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的导线端部设置有与蓄电池极柱相匹配的公母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简述于下: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蓄电池壳体底部四角处设置滚轮,在蓄电池壳体两侧或两端下部设置弹性棘齿定位块,在蓄电池壳体侧面上部设有蓄电池正负极输出极柱,蓄电池极柱孔内卡装有一锥形套,锥形套内壁上设有一圈圆形凸台并卡装在蓄电池极柱上设置的圆形凹槽中,所述锥形套外表面设有可与外接导线端部设置的螺母螺接的螺纹,所述的导线端部设置有与蓄电池极柱相匹配的公母接头。这种蓄电池壳本体及极柱联接结构,当外力拉动时,极柱不会损坏,同时也不易氧化,装折方便快捷,紧固牢靠,搬动轻便,不易损坏蓄电池,适合电动汽车使用,由于在蓄电池壳本体底部装有滚轮,并使滚轮处于安装蓄电池相对应的位置上的凹槽内,既方便拖动蓄电池,又能使其安装稳定牢固。蓄电池壳体两侧设置的弹性棘齿定位块与蓄电池架之间采用卡扣定位,无需使用扳手和其它紧固件,固定牢靠。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蓄电池极柱与导线端部相匹配的公母接头相连接并通过螺母螺合的结构形式,可有效降低蓄电池的连接电阻,减少能量的消耗,延长蓄电池的续驶里程及使用寿命,同时安装、拆卸十分方便。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拆卸方便、连接可靠、可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适于工业化大生产,可与现有电动汽车配套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电池壳体示结构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C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用蓄电池, 包括蓄电池1-3壳体10-3底部设有滚轮10-1,在蓄电池壳体10-3外侧下部对称设置有弹性定位棘齿10-2,在蓄电池壳体10-3侧面上部设有蓄电池正负极输出极柱10-4。所述的蓄电池极柱10-4外表面为圆锥形,中心设有一通槽,
见附图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蓄电池1-3壳体10-3上的极柱孔10-5内卡装有一锥形套10-6,锥形套10-6内壁上设有一圈圆形凸台10-6-1并卡装在蓄电池极柱10-4上设置的圆形凹槽10-4-1中,所述锥形套10-6外表面设有可与外接导线10-7端部设置的螺母螺接的螺纹,所述的导线10-7端部设置有与蓄电池极柱10-4相匹配的公母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529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风电扇转轴的轴套结构
- 下一篇:风扇稳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