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道带压堵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9664.8 | 申请日: | 200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65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8 | 分类号: | F16L55/16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2012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堵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堵漏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管道带压堵漏装置。
【背景技术】
当传输气体或液体的管道或管道连接处发生泄漏时,传统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采取整段管道停气,将管道压力释放,然后再对泄漏处进行修补,这样必然会影响工厂的正常的工作。尤其是工厂的主管道的泄漏维修,必须全厂停产才能维修,这对于连续运行的工厂将带来很大损失。二、是带压焊接补漏,这种焊接十分困难,成功率很低,而且危险性较强。
中国专利CN1165265中揭示了一种管道的带压堵漏方法,利用堵漏捆扎带围绕管道缠绕捆扎,将漏点堵塞。但是该方法只能适用于传输液体的、压强较低的管道泄漏的情况,对于压强较高的或泄漏缺口较大的管道,则无法适用。而且捆扎带的厚度和材质均不如管道,所以很容易再次泄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了因关闭管道,进行维修,引起的停产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装置实现的:
一种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密封板、排气连接管、阀门和排气管,其中所述的密封板设有漏点接口,该漏点接口与排气连接管相连通,排气连接管、阀门和排气管顺序相连接。
所述的漏点接口是位于密封板的中央部位的一个凹陷部,该凹陷部的底部设有通孔与排气连接管连通。漏点接口与排气连接管焊接相连。阀门与排气连接管和排气管通过丝扣相连。
对管道泄漏进行堵漏时,所述的漏点接口对准泄漏缺口,密封板弯曲紧密包住管道并焊接在管道上。所述的密封板的至少一个侧边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管道截面的周长。所述的密封板的厚度应符合管道厚度标准。
对管道连接法兰泄漏进行堵漏时,所述的漏点接口对准泄漏点,密封板弯曲紧密包住法兰并焊接在法兰上。所述的密封板的厚度应符合管道厚度标准,所述的密封板的材质与法兰的材质相同,所述的密封板的尺寸大小与法兰的侧面积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漏点接口使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容易对准泄漏点,并能缓冲压力。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在管道或法兰连接处泄漏时,不需关闭管道进行补漏修补,另外,这种应急补救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容易施工、能有效的控制管道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管道带压堵漏装置的整体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所述的管道带压堵漏装置的密封板的左视图;
图3是管道泄漏的示意图;
图4是管道法兰连接处泄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安装在管道上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管道带压堵漏装置安装在法兰连接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道带压堵漏装置的整体结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带压堵漏装置由漏点接口1、密封板2、排气连接管3、阀门4、排气管5等几个部分组成,漏点接口1是在密封板2上形成的一个凹陷部,该凹陷部的底部设有通孔与排气连接管3焊接相连,阀门4与排气连接管3和排气管5通过丝扣连接。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述的管道带压堵漏装置的密封板的左视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漏点接口1位于密封板2的中央部位,其底部设有通孔与排气连接管连接。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泄漏点的形状将漏点接口1设计成圆形或其他形状,其位置也不限于密封板2的中央部位,与排气连接管3的连接部位也可以有所不同。
管道泄漏的形式主要有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两种状况。
请参阅图3,图3为管道泄漏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的管道6由连接法兰7连接,当管道6上出现管道泄漏缺口9时,管道6内的介质就会从缺口9处喷出,造成危险。
请参阅图4,图4为管道法兰连接处泄漏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的管道6由连接法兰7连接,当法兰连接处出现泄漏点8时,管道6内的介质就会从泄漏点8处喷出,造成危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9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