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溶剂保温复合胶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9604.6 | 申请日: | 2006-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20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 发明(设计)人: | 潘永椿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永椿 |
| 主分类号: | F16L11/00 | 分类号: | F16L11/00;F16L11/08;F16L11/10;B32B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94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溶剂 保温 复合 胶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管状产品,尤其是关于用于溶剂和油料的保温复合胶管。
背景技术:
胶管是机器中引导流体流动防止渗漏最常用的柔性管件。目前的柔性管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主要原材料为橡胶或含有夹布橡胶的橡胶软管,其优点是结构较简单,制造较方便,柔性好,不会在振动下断裂。缺点是大多数橡胶材料耐溶剂、耐油性能差,而且耐温性能较差。氟橡胶虽然耐油、耐温性能好,但耐溶剂性能不很理想。而且这类胶管导热较快,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管内流体会较快升温。氟橡胶还价格昂贵。
第二类是由金属制成的弹性管(如波纹管),耐油性能好、耐温性好。但是在振动环境中,由于金属的阻尼小,容易因共振而产生断裂。金属管在弯曲变形后会产生材料内部应力和振动引起的应力叠加,也会导致管子振断,而且导热快,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管内流体会迅速升温。
第三类是四氟管,其耐溶剂,耐油性能优良,耐温性能也好,但是弯曲半径较大,而且导热快,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管内流体会迅速升温,价格昂贵。
以上三类柔性管由于本身的弱点,在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溶剂保温复合胶管,解决耐溶剂耐油,在振动环境中不易断裂,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并可防止周边空气中的热量迅速传给管内流体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溶剂保温复合胶管,其特征在于:该复合胶管为由橡胶层、纤维层、纤维橡胶层和内衬管组合成一体的多层复合结构。
该纤维橡胶层为橡胶和纤维的混合物。
该内衬管为由金属、氟塑料或合成树脂制成的薄壁管,其形状为直管、弯管或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各层材料的优势性能,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因此提高了其综合机械性能和保温性能,它有如下的优点:
1、各层的材料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选择,以使其综合机械性能和保温性能合乎使用的实际需要。
2、保证足够的柔度、强度、可弯曲性和不渗漏性。
3、耐溶剂和油类的侵蚀。
4、在振动条件下能可靠工作。
5、由于纤维层有较好的隔热作用,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可防止管中流体迅速升温,即有较好的保温作用。
6、与现有的各类耐油、耐溶剂胶管有良好的互换性。
7、可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橡胶层; 2——纤维层; 3——纤维橡胶层;
4——内衬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依次由橡胶层1、纤维层2、纤维橡胶层3和内衬管4构成的四层复合结构。其中:
该橡胶层1是由各类橡胶,例如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氟橡胶、硅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包覆在纤维层2上。主要是利用其优良的耐温、耐油、振动阻尼、弹性和保温性能。一般厚度在2mm左右。可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优化选择性能合乎要求的橡胶或橡胶海绵。
该纤维层2是各类纤维布。
该纤维橡胶层3是纤维和橡胶的混合物,橡胶为各类橡胶,纤维为化学纤维、金属纤维或化纤和棉麻等天然纤维的混合物,该纤维橡胶层的厚度一般为2mm左右,该纤维橡胶层3可使胶管的强度、刚度大为提高。根据胶管的使用要求在上述材料中进行优化选择。
该内衬管4为由金属、氟塑料或合成树脂制成的薄壁管,它主要起耐溶剂、耐油、承受部分压力以及调节胶管强度和柔度的作用。因此该内衬管4根据胶管的使用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在上述材料中进行优化选择并给予不同厚度。其形状为直管、弯管或波纹管。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构成了一个具有耐溶剂、耐油、高强度、有柔性、可弯曲、抗振动和保温性能的复合胶管,耐压为3MPa,其弯曲半径为200mm左右。
本实用新型可在内衬管4外面依次复合纤维橡胶层3和纤维层2,或依次复合纤维层2和橡胶层1形成具有3层结构的耐溶剂保温复合胶管。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在内衬管4的外面复合纤维层2或复合橡胶层1或复合纤维橡胶层3形成具有2层结构的耐溶剂保温复合胶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永椿,未经潘永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96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