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幕墙索桁架承载索拉力直测安装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9435.6 | 申请日: | 2006-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90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湧波;祝均宇;陈学忠;杨仁杰;解泰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胜幕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G21/12;E04C5/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肇基 |
| 地址: | 20003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幕墙 桁架 承载 拉力 安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索桁架承载索安装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幕墙索桁架承载索拉力直测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杆索结构桁架简洁轻盈,可使玻璃幕墙和采光建筑立面里外透通,因此常被采光的玻璃幕墙和玻璃天顶选作承载结构,杆索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索结构的索内予张力承受外部载荷,索力的大小由载荷大小计算确定。幕墙索桁架承载索的安装,目前国内外一般采用的方式均在承载索上设置张拉器,初装后逐步收紧张拉器,由于张拉器上没有测力装置,因此只是根据实践经验判断承载索拉力是否接近设计值。承载索内力的测定一般采用张弦法,这一方法专业性很强,仪器也较珍贵,所以难以在安装现场使用。现有的承载索安装后,张拉器本身就是承载部件就不再取下。这不仅使外观不佳而且有被无关人员松动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承载索安装时,可以直接测量承载索内力,当达到所要求的设计值时将其锁定。并且安装完毕后取下张拉器。设计一种幕墙索桁架承载索拉力直测安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幕墙索桁架承载索拉力直测安装装置,包括承载索、接索头、接索扣环及张拉器,其特征是:(a)在张拉器的两个拉力螺栓上各有一个测力传感器并由导线与拉力显示器相连接;(b)接索头的右端与承载索紧固连接,其左端有内螺纹孔及螺纹;(c)接索扣环的左端与承载钢结构上的承力耳板相连接,其右端面上有一个螺栓孔,接索螺栓穿过螺栓孔与接索头内圆孔的螺纹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是在安装承载索时可以准确地使承载索的拉力达到设计值并且可以将其锁定。安装完成后取下张拉器,使桁架承载索外观整洁而且节省材料,并可以防止无关人员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取下张拉器后的主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取下张拉器后的立体外形示意图。
图1~3的符号表示如下:承载钢结构1、承力耳板2、夹板3、夹块4、螺钉5、接索扣环6、装饰套7、接索头8、加力螺杆9、接索头托架10、拉力螺栓11、载承索托架12、载承索13、测力传感器14、导线15、拉力显示器16、张拉器17、螺栓孔18、内圆孔19、接环20、接索螺杆21、紧固螺母22、螺纹23、内螺纹孔24。
接索螺栓21上位于接索头8的左端面处有一个紧固螺母22。接索扣环6右端面有一个内圆孔19,内圆孔19内有一个接环20。接环20与接索头8左端部的外表面上有一个装饰套7。张拉器17的左端由夹板3、夹块4、螺栓5、承力耳板2与接索扣环6相连接,其右端有承载索托架10、接索头托架12,两者由左右两个拉力螺栓11相连接,接索头托架10与夹块4之间有左右两个加力螺杆9。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式是将承载索13、张拉器17初装以后,通过逐步拧紧加力螺杆9对承载索13逐步拉紧,在加力的过程中通过直测拉力螺栓11上的测力传感器14的变化,在拉力显示器16上显示出承载索拉力的值,当显示值达到设计值时便停止加力。此时承载索拉力是由张拉器17上的夹板3、夹块4、螺钉5传递到承载钢结构1。下一步是将承载索拉力转移到接索扣环6。将接索扣环6螺栓孔18内的接索螺栓21逐步拧紧,便拉紧接索头8,此时拉力显示器16指示的拉力也逐步减小,直到拉力显示器6的指示为零时,说明拉力螺栓11已经不受力,这时承载索13上已达到设计值的索力已全部转移到接索扣环6,并通过承力耳板2和螺钉5到承载钢结构1。将紧固螺母22拧紧并将装饰套7套好。这时便可拆下张拉器17完成安装。图3为安装完毕后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胜幕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胜幕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94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