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窗、门限位报警锁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9112.7 | 申请日: | 2006-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47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 发明(设计)人: | 胡伟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伟康 |
| 主分类号: | E05B45/06 | 分类号: | E05B45/06;G08B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93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门限 报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机械锁具、电子报警的机电一体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窗、门使用的限位、报警锁具。
背景技术
目前,居民住宅小区、办公大楼、学校宿舍等建筑物普遍使用塑钢、铝合金框架、玻璃移动式窗、门。为空气流通需要,要经常开启窗、门,为了防止儿童探出窗外,发生跌落意外,也为防止小偷越窗潜入行窃,人们往往增加安装栅拦或保护窗。这样会产生诸多弊端:有碍观瞻;阻挡视线,产生压抑感;年久锈蚀,有跌落危险;增加了额外开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移动窗、门用的限位、报警锁具,使窗、门开启到一定位置后被锁定,而当开关选择器置于开的位置时,当窗、门受到移动时警报器立即发出报警声音,提醒使用者门、窗被移动,这样既可达到通风透气效果.又可避免儿童探身窗、门之外,并可防止外人轻易越窗入室。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移动窗、门用的限位、报警锁具.由手柄、开合锁具、锁芯、底扳、连接板、弹簧、支架、报警系统和罩壳组成。其结构如图1一图4所示。其中,开合锁具(4)固定于底扳(14)的一侧(如右侧),支架(12)固定于底板(14)的另一侧(左侧),支架具有独特的连接结构,在与底板(14)的连接两端冲有定位凸块,及4只冲有工字形的连接固定脚;锁芯(8)上侧设有螺孔(a),旁侧设有挡块(7),弹簧(5)套于锁芯(8)的后端;手柄(1)下端有与螺孔(a)匹配的螺纹,可拧入螺孔(a)内:支架(12)两侧面开有锁孔(b)、(c),供锁芯(8)的两端插入,弹簧(5)位于锁芯(8)右端台阶与支架内壁之间,支架上侧对应于锁芯(8)的位置,开有长形槽孔(d),手柄(1)下端穿过长形槽孔(d)与锁芯(8)的螺孔(a)连接.并可随锁芯(8)的伸缩在长形槽孔(d)内移动;锁具(4)一端口有锁舌(f),该锁舌(f)与锁芯(8)侧面的挡块匹配;当锁芯(8)在常闭弹簧(5)的作用下处于常闭状态时,通过钥匙,将锁具(4)的锁舌(f)伸出,将锁芯(8)旁侧的挡块(7)挡住,从而锁芯(8)固定;当锁具(4)开启,锁舌(f)缩回锁具(4)内,这时锁芯(8)在手柄(1)拨动下,可在支架(12)两侧的锁孔内自由伸缩移动。
2、报警系统由信号发生器、电源电池、电子功放系统、扬声器、开关选择器组成。其中信号发生器(15)置于罩壳上部,信号发生器由摆锤、连接触片组成,通过传导电线与电源、开关选择器连接;电源电池(11)置于罩壳一侧,电源电池由盒座、传导连接铜片、电池、盒盖组成,并通过传导电线与信号发生器、线路板连接;电子功放系统线路板(3)置于罩壳中部,扬声器下方,其由电容、三极管、二极管、集成块、线路板组成。并通过传导连接电线与扬声器、电源、电源开关连接;扬声器(2)置于罩壳中部,线路板上方,紧靠透声孔位置,通过传导连接电线与线路板连接;开关选择器(9)置于罩壳上部与信号发生器(15)并行放置。通过传导连接电线与信号发生器、电子功放系统连接,当开关选择器置于开的位置,系统进入工作状态,这时只要所安装的门、窗被移动,报警系统就发出报警声,当开关置于关闭状态时,报警功能即被关闭。
上述部件组装后除连接板(13)外,其余均可置于罩壳内,罩壳(17)与底扳(14)通过螺钉及罩壳上止扣连接固定成封闭形式。罩壳一侧对应于锁芯(8)的位置开有锁芯孔,上侧对应于锁具(4)的位置开有锁具孔,上侧对应于支架(12)上的长形槽孔(d)的位置开有同样起始、大小的长形槽孔供手柄在内移动。对应于喇叭位置开有6个透声孔,对应于开关位置开有供开关移动孔,对应于信号发生器位置开有盖板孔,对应于电池位置开有盖板孔。底板(14)冲压出供安装支架,锁具,罩壳的孔及槽形(e)与连接板(13)两侧凸边相匹配,并由连接板拗弯边限止罩壳与底板下滑,起到限位作用。
安装使用本限位锁具的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伟康,未经胡伟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91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