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支承型大挠度高弹性联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8678.8 | 申请日: | 2006-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37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孔曼军;史以捷;奚曹良;谢华银;孙利民;孔捷;施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D3/74 | 分类号: | F16D3/74;F16D3/7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挠度 弹性 联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性联轴器,特别地,涉及一种自支承型大挠度高弹性联轴器。
背景技术
高弹性联轴器是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重要通用部件。在船舶、机车、汽车、冶金矿山、轻纺、农机等领域中的机械设备和传动系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弹性橡胶联轴器在动力传动轴系中,除了满足传递动力的要求外,还可以起到减振、避振、降噪、补偿轴系的不对中度以及降低轴系中的设备承受因安装不当引起的附加应力的作用。
现有的带支承结构大挠度高弹性联轴器组件通常的结构形式为:弹性元件一端为联轴器的输入端,万向联轴器一端为联轴器的输出端,万向联轴器输入端与弹性元件输出端之间的短轴由中间支承结构来支承;这样的高弹性联轴器由于包括弹性元件,能满足轴系的变形,并且具有吸振的功能,然而不具备自我支承输出端重量的能力,必须由其他诸如中间支承、齿轮箱的设备来支承,否则就不能正常工作,难以很好地满足用户在尺寸布置和减振降噪方面的要求,使它的应用场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弹性联轴器,该联轴器具备自支承能力,即不需要其它支承辅助连接轴系,还可以满足传动轴系的高弹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挠度的高弹性联轴器,以满足传动轴系的大位移补偿能力要求。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自支承高弹性联轴器包括输入接盘、弹性元件和输出端部,其特点是还包括:支承轴套,其一端部设置有第一法兰盘,第一法兰盘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以及圆环状的过渡盘;输入接盘是一端部设置有第二法兰盘的轴;弹性元件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以及第四连接部;输入接盘的轴部与支承轴套可转动地连接,若干个弹性元件环绕支承轴套并且分别通过第二连接部与之固定连接,支承轴套的第一法兰盘通过与输入接盘的第三法兰盘可转动地连接,并且还与过渡盘可转动地连接,过渡盘的边缘部分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弹性元件的第四连接部与输出端部固定连接。
所述的自支承型高弹性联轴器,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所述可转动地连接是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的自支承型高弹性联轴器,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轴承是由特殊复合材料构成的自润滑轴承。
所述的自支承型高弹性联轴器,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三法兰盘和所述过渡盘之间的自润滑轴承是自润滑止推轴承。
所述的自支承型高弹性联轴器,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输出端包括:法兰轴,其一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缘,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凸缘,并且所述法兰轴是中空的轴;第一挠性杆结构和第二挠性杆结构以及球面轴承;多个第一挠性杆结构沿第一凸缘的圆周分离布置,并且一端与第一凸缘固定连接,多个第二挠性杆结构沿第二凸缘的圆周分离布置,并且一端与第二凸缘固定连接,第一挠性杆结构的另一端与输入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挠性杆结构的另一端与输出接盘固定连接,第一挠性杆结构或第二挠性杆结构的杆长方向垂直于所述法兰轴的轴向;输出接盘的中心有一凸出体,凸出体伸入所述法兰轴的中空部分,法兰轴通过球面轴承与凸出体铰接。
所述的自支承型高弹性联轴器,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凸出体是通过螺栓与所述输出盘固定连接的芯轴。
支承套可以对弹性元件起支承作用,支承套连接到输入轴,从而整个联轴器的重量由输入轴来承受,不需要其它辅助支承连接;由于挠性杆结构具有重量轻,传扭能力强,挠性大等特点,本实用新型将挠性杆结构通过法兰轴组合起来,使得联轴器具备更优良的大挠度性能;借助于自润滑球面轴承,法兰轴具有三个旋转自由度,挠性杆结构、输出接盘、自润滑球轴承以及法兰轴共同作用可以实现较大角向位移补偿功能,并且挠性杆结构还能实现轴向大位移补偿功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更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支承型大挠度高弹性联轴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支撑型大挠度高弹性联轴器的主要部件包括输入接盘1、过渡盘5、自润滑轴承2、自润滑止推轴承4、支承轴套3、弹性元件6、第一挠性杆结构7、法兰轴8、第二挠性杆结构9、自润滑球面轴承10、输出接盘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86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