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柱支撑式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8288.0 | 申请日: | 2006-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94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龚剑;林海;李鹏;周涛;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5/04 | 分类号: | E04G5/04;E04G3/28;E04G11/2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罗大忱 |
| 地址: | 200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撑 提升 支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高层、超高层的施工有多种方法和装置,整体自升钢平台为高层、超高层提供了一个全封闭的、安全的施工环境。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通过承重销支撑在支撑立柱上,使提升机支架能够始终保持在钢平台面标高以上适当位置,保证钢平台能够顺利提升。
现在国内外的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承重销的形式多为箱型梁制作的杆式承重销,在钢平台提升机支架顶升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拔插动作,使提升机支架完成与承重立柱的结合与分离。这种承重销虽然使用简便,但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由于现有的承重销需要在支撑立柱上开设孔洞,将承重销穿过。在主体结构中自带的H型钢、箱型、钢管上开100×160的孔是设计无法认可的。为整体提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单独设置支撑立柱会使整体提升钢平台的总费用增加,使钢平台的使用和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由于需要人工拔插承重销,增加了钢平台提升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给操作者带来不便,施工平面较大时需要操作工人较多,造成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柱支撑式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钢柱支撑式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包括两块支撑板、加强筋板和顶端连接板;
所说的支撑板包括长臂和短臂,形成一个L型,长臂的重量大于短臂的重量,长臂和短臂的结合处设有旋转销轴孔;
所说的加强筋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说的顶端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一个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自升钢平台自动翻转支撑装置是这样使用的:将旋转销轴插入所说的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上的旋转销轴孔,固定在支撑提升机的立柱上即可,当升板机支架在顶升过程中遇到该装置时,所说的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转动,使钢平台提升机支架能够顺利通过,由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分的长臂的重量大于短臂的重量,可实现自动旋转归位,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
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安全、可靠,能够满足钢平台的支撑要求,同时支撑装置能够适应包括H型钢、箱型、钢管、格构等多种形式的立柱支撑体系。本装置的使用,彻底解决了整体自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原有的承重销不适应主体结构中H型钢、箱型及钢管立柱做为支撑体系的问题。使钢平台提升机可以充分利用主体结构的劲性骨架进行爬升,从而可以明显降低整体提升钢平台的使用成本,减少了钢平台提升过程中工人的工作量,减少钢平台提升的操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整体提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正示图。
图2为整体提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与提升机支架配合时的俯视图。
图3为整体提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旋转时的示意图。
图4为支撑装置受力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提升钢平台提升机支架支撑装置,包括两块支撑板1、加强筋板2和顶端连接板3;
所说的支撑板包括长臂101和短臂102,形成一个L型,长臂101的重量大于短臂102的重量,长臂101和短臂102的结合处设有旋转销轴孔4;
所说的加强筋板2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1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说的顶端连接板3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的顶端固定连接,从而构成一个框架。
图2中,钢平台支撑系统5为工字钢,所说的支撑装置的支撑板1嵌入工字钢中,旋转销轴6插入旋转销轴孔4,将所说的支撑装置可旋转的固定钢平台支撑系统5上,当钢平台支撑系统5为圆管或其他形状时,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固定。
图3为所说的支撑装置受力图,由图3可见,
F2=F1*L1/L2
F3=(F12+F22)1/2=F1(1+L1/L2)1/2
F1为升板机支架传递给牛腿的外力;
F2为支撑立柱传递给牛腿的支撑反力;
F3为支撑牛腿传递给销轴的剪切力。
L1为长臂101的长度,L2为短臂102的长度。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想要F3小就要减小L1与L2的比值,在L1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只能通过增加L2的距离来实现减F3的目的。由于随着L2的增长,牛腿的重量也会不断的增加,给拆卸会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要控制L2的长度,以达到最佳受力和使用效果。因此,按照本实用新型最好的技术方案,短臂102的长度为100~150mm,长臂101的长度大于短臂102的长度,为短臂102的长度的2~4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8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阀门电动装置轴承座式拉压传感器转矩控制机构
- 下一篇:门式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