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废料脱模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6233.6 | 申请日: | 2006-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25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邰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6 | 分类号: | B29C45/76;B29C45/38;G05B1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协和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18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模具 浇注 系统 废料 脱模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的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废料脱模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注塑机的塑件脱模一般都采用模具预设脱模斜度以及脱模顶杆来完成脱模,但是对于小型塑件来说,至少都是每模8-16腔,现在最高的已经达到每模48腔甚至更高,倘若为每腔的废料设置一个脱模顶杆,则大大提高每副模具的制造成本。因此,以前人们都使用人工取出废料的方法,然而随着注塑机效率的不断提高,每次开模时间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热塑性塑料而言,脱模温度很高,人工已经来不及取出废料,很可能被模具夹伤或者烫伤。而且人工取出废料的方式需要为每台注塑机配置专门人员,自动化程度低。
因此,人们设计了一种带有废料脱模装置的注塑机。当模具打开时候,废料脱模装置进入模板之间,夹持住主浇道形成的废料,并带出模板之间,使得塑件和废料分离,到指定位置放下,同时模具闭合开始下一个周期,如此周而复始。这种方式需要废料脱模装置与注塑机密切配合。目前,新型的此类注塑机对废料脱模装置的控制均集中在注塑机本身的控制系统中,然而,对于许多不带有废料脱模装置但是仍能良好运行的注塑机而言,倘若加上废料脱模装置后,其与注塑机模具开闭周期不能精确协调的话,很可能模具闭合时候废料脱模装置尚未移出模板之间而受到挤压,损坏设备,因此,如何引入废料脱模装置并控制其与注塑机协同工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为那些需要加装脱模用机械手的注塑机提供一个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废料脱模控制系统。从而使得机械手与注塑机紧密配合,协调工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废料脱模控制系统,包括外电源电路、控制模块、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它还包括一个带有显示屏的开关模块,开关模块配有一个为其供电的电源模块,开关模块的输出电路连接到控制模块的通讯接口,输入模块接受探测器的检测信号并输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在接到检测信号后,根据预设程序向输出模块发出指令,同时,将相应的信息输送到开关模块的显示屏;控制模块的电源接口连接注塑机的外电源电路,输入模块的电路和输出模块的电路均把信号输送到开关模块的显示屏;输入模块的电路连接有探测器,输出模块的电路控制模具和废料脱模装置。
所述输入模块的电路包括:模具信号输入电路和废料脱模装置信号输入电路。
所述输出模块的电路包括:模具控制电路和废料脱模装置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模块为PLC控制模块或单片机。
所述输入模块的模具监测电路包括一个备用检测电路。
所述注塑模具浇注系统废料脱模控制系统,所述输入模块接收的为继电器触点信号和晶体管电平信号,以及光电开关信号,输出模块信号为继电器触点信号和24V电信号。
该系统的控制方法按照下列流程运作:
开模时,通过模具探测器的信号分析开模是否到位,若否则报警,
若是,则驱动废料脱模装置进入模具,
待废料脱模装置探测器探测其运动到位时,废料脱模装置夹持废料,模具的顶针动作,顶出塑件,同时,废料脱模装置夹紧废料;
当确认废料脱模装置夹紧废料时,驱动废料脱模装置移出模板之间,放下废料,回到其初始位置;同时再次检查模具内是否还有残余物料,若无,则模具闭合,开始下一个注塑周期。
本实用新型把废料脱模装置的控制系统和注塑机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得两者密切配合,自动完成废料的脱模,从而不需要专人负责,减少人员受伤的可能,从实施状况来看,一个人可以控制2-5台注塑机,大大降低了人员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成本仅为模具每腔配置顶针的费用的10%以下,但是为那些仍旧良好运作的不带注塑机提供了废料自动脱模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3本图2中的输入模块、输出模块、控制模块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62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