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5623.1 | 申请日: | 200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11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张红岩;陈伟清;范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罗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0 | 分类号: | C02F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杜林雪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生物膜 载体 填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填料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
背景技术
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处理废水的生物方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特点是在池内设置生物膜载体(俗称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来达到净化有机废水目的。该工艺由于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独特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毛纺针织、啤酒食品、石油化工化肥废水、医疗及生活污水等处理,并获得了明显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填料是生物膜赖以栖息的场所,同时也有截留悬浮物的作用。因此,填料是接触氧化池的关键,直接影响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效能。作为生物膜载体填料的要求是:易于生物膜附着,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水流阻力小,强度大,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好,经久耐用,截留悬浮物质能力强,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引起二次污染。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合成树脂类作填料,如各种硬性类填料,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弹性生物环填料以及漂浮填料等多种形式的填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该结构的填料易于生物膜附着,比表面积大,空隙率大,水流阻力小,强度大,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好,经久耐用且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包含有若干细长的可摆动纤维,由于此种填料的安装形式模仿自然界天然水体中的生物依附在水体植物上的原理,所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加的机械设施此填料便可在水中不断摆动和波动,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和再生,多余的生物量会自然脱落,不断更新表面。而且通过控制剪力起到自清作用,可以使挂上的生物膜很薄,以保证微生物最大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
纤维表面为分布有序的毛圈,这些毛圈的比表面积很大,每M2填料的比表面积约为250M2,这一点确保微生物菌群有足够的生长面积。
所述纤维至少有一端固定在挂幅上。
所述此填料可根据安装环境调整粗细和形态,可分为绳式和帘式。填料至少有一端固定在需要安装的构筑物上。
此填料可在厌氧或者好氧反应器中安装,可耐受PH3-12,最大CODcr耐受3000mg/l的工业污水,相应的曝气器和基件均安装于填料的下方,上升的气泡为生物提供了充分的氧量,微生物确保在污水主流向上获得充分的氧量和生物养分。
此填料适用于城市及生活污水、各种工业污水的处理,特别对于传统方法难以处理的冲击性强,难降解物质多的有机废水,而且使用此填料可以避免产生大量剩余污泥。该填料与硬性类填料相比,比表面积大,自由摆动性强,氧利用率高;与软性类填料相比,材质寿命长,不粘连接团;与半软性填料相比,比表面积大、挂膜迅速,与组合填料相比,及时更新生物膜,不易产生厌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填料为帘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填料为绳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是如何实现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帘式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包括纤维1(纤维由涤纶长丝制成)衬托物4和挂幅3,所述纤维为若干细长的可摆动纤维,纤维表面为分布有序的毛圈2;所述纤维的两端及中间固定在挂幅上2。
使用中,此填料完全淹没在污水中,通过安装在其下方的曝气头获得氧气。可将填料固定在预制的框架上,进行悬挂式框架安装,既经济又便捷。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帘式纤维型生物膜载体填料结构,包括纤维1(纤维由涤纶长丝制成)挂幅3,所述纤维为若干细长的可摆动纤维,纤维表面为分布有序的毛圈2;所述纤维的两端固定在挂幅上2。
使用中,此填料完全淹没在污水中,通过安装在其下方的曝气头获得氧气。可将填料固定在预制的框架上,进行悬挂式框架安装,既经济又便捷。
在某石化废水接触氧化池进行使用,先在池壁和柱体上加装挂钩,使用尼龙上下采用尼龙绳固定,使得填料能够在固定得范围内自由摆动。填料规格1.2米*3.0米,间距140mm。安装后进水量36000m3/D,进水口CODcr平均400mg/l,出水口CODcr平均50mg/l,可以进行中水回用,安装后一周内即可正常处理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罗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普罗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56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